前言
早上起来,看到你发了一条长长的信息给我,平时鲜见咱们兄弟俩,如此长的沟通交流。
带着诧异和疑问,我细细的读完了。注目低头,沉思偌久。作为哥哥,这些又何尝不是困扰我日夜思绪的问题呢?我何曾没体会过?抑郁,悲伤,痛苦,撕裂,到毫无气力的挣扎,深深的无力感萦绕在心底,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么似精神分裂般的行尸走肉度过了。
仿佛世界寂静无声,内心突然坠落到一个茫茫迷雾的平原。本打算回一个电话给你沉思良久,还是打算写下这篇文章,原因有二,
其一:整理一下我的内心逻辑思路,磨练写作水平。
其二:文章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两句话形容我对原生家庭的感觉:
远离我的家庭我觉得它很亲切,靠近我的家庭时我觉得它很陌生。
远离时我的心在孤独和愧疚中煎熬,靠近时我的心在愤懑和失望中挣扎。
或许,是否觉得过于偏激?但我相信,只要出生底层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也有必定类似的感觉。
1、 对于父母
当父母都忙于生计,不仅可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夫妻间的争吵、陋习,也会影响孩子对于人际关系、协作、幸福、成功等人生命题的认知。
从小,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托付给爷爷奶奶带,那时还不知道“留守儿童”这个词,但是,在我们兄弟俩看来,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在我们村里,80%的青壮年都在外出打工,基本的同村小伙伴都是留守儿童。
在90年代南下打工浪潮背景下,从我一出生不久起,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只有每年过年前几天,在门口板凳上,看到面容陌生而声音熟悉的父母,扛着大包小包归来,我拘谨又怯弱得躲在角落,不知所措。
爷爷奶奶从门口出来,看到父母回来,憔悴的面容上露出难得的舒心微笑:对于他们来说,儿女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年后几天,父母又匆匆离去了。就这么,每年只聚那么几天。
童年印象中,父母永远是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难成归人。
2、对于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他们是养育我的人。
对于他们,我的情感很复杂:有心酸、无奈、心疼、愧疚。
心酸他们一生吃苦,愧疚我至今无以为报。他们生了6个儿女,却都一无所成。甚至连爷爷离世前,都还在地里顶着夏天烈日摘花生。
爷爷奶奶的为人处世,至今仍对于有重要影响,教会了我:将心比心,朴实,节约,诚实,正直。但与此同时,农村人狭隘的一面也影响了我:斤斤计较,目光短浅,思想固执,不懂圆滑。
但爷爷去世的那些天,我却并没有真正伤心。我很恐惧,一度质疑我是不是冷血的人?内心在质疑中极度挣扎。
后来,我从知乎看到一段话,终于明白了:
你是比较传统的家庭长大的,也就是长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礼数比较多。亲缘关系比较重,但是真诚的交流很少,所以他们无法走入你的内心。你并不是冷血,而是他们从没有从心里温暖过你,没有满足你高级的情感需求,他们可以给你提供吃喝但是他们无法真正的给你情感的滋润,你的家庭生活其实很中规中矩但是仿佛就是缺少了什么,就是缺了这份“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你的挣扎是一种内心的挣扎和一种世俗伦理道德的挣扎,其实你内心觉得他们并没有给你太多的快乐,他们并没有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真正的走入你的内心,你和长辈之间保持了太多的礼数和距离,你只是尊重他们,这种尊重带着一些敬畏,你会在他们面前将真实的自己遮挡起来,你只是将他们当做长辈来对待。所以当他们去世的时候,你确实有一种“不舒服”,但是这绝对不是内心的悲伤,因为这只是你是一个社会人,你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告诉我们亲人去世了要悲伤而已,这种道德给了你这种不安的感觉。
你说到了,在这个家庭中,我们都不能真正袒露心情,敞开心扉。为什么呢?
我们在家人面前都会有太多的拘束。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跟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更不能像在同学朋友面前那样,我们怕被家人当成“神经病”。
其实,在农村家庭,父母和儿女之间很多是一种母婴关系,小时候我们被父母当成婴儿,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会把父母当做婴儿来照顾,很少有真正的平等的内心的交流。
所以你就可以看到真正有了问题不会真诚的交流,因为有太多的隔膜,更本质的原因是中国的长幼有序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能平等的话谈什么都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平时家庭生活是平淡的,你跟他们要钱她们肯定也会给你,你生病了他们也会照顾你,但是你交了女朋友不会跟他们说,因为你知道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他们会告诉你不要影响学习。
你每天在家里都会保持一个乖乖男的形象,每天甚至会按时回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你在外面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看似一切中规中矩其实人与人了解的太少。仿佛只有亲缘,仿佛很近又仿佛很远。只是他们无法满足你的情感,他们不能理解你,不能真正的尊重你。他们看似“爱”你,这份爱是这么无私又是这么的冰冷,无私到他们可以满足你大部分的经济需求,冰冷到他们仿佛出了给你经济支持并不能给你任何其他的东西。
所以,懂得这些深层次原因,你无需对原生家庭有内疚、恐惧之感,也无需背负太多,放下包袱,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即可。哥支持你。
二、未来之路
1.欣慰
这段话,我很欣慰,我猜测你要么听了一场讲座,要么看了一本书,要么碰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给你以分析,以及坦诚面对内心的鼓励。你对自己的分析,在这段话中准确流露,倍感你的成长。
心智开启,独立思考和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大学修炼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早已经在10几岁就会了。
以下摘自知乎。
因为家庭的局限,我所缺失的教育也远不止穿衣打扮这一课,比如社交能力也是我的弱项,我21岁才做到和女孩子打招呼不会脸红,22岁才学会应答自如地打电话,25岁才学会自然地和陌生人搭讪,这些别人10来岁就从家里学会并且做得如鱼得水的事,我费了很多年才自己摸索会——在我看来,贫穷的影响在于,很多依靠物质丰足在少年时期可以建立起来的品质,穷人家的孩子需要长大后自己去建立。人生有很多必修课,你小时候没条件学,你长大了就得费劲地去补,但你不是一定能补上,很可能抱憾终身。
2.认识自己
你说的很对,如果内心抑郁痛苦,再大的成功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内心的解脱远比物质的饱满更加难得。
我们要既要对家庭有一份关心(不刻意的情况下),也要对自己有一个认知。这认知包括:性格,情商,优劣势,资源,想要的理想生活。有认知后,才可以一对一的补齐不足。
说说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其实,人生的确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早在出生之时,距离便已注定。但这距离,也并非不可超越。
相同的出身与截然不同的人生,靠什么逆袭与翻盘?当然,上大学不是根本原因,但大学生活所带来的眼界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转变的开始。
3.给你的话
别背负太多,不要活在别人的思想下,有梦就去追,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