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太多,为什么会变蠢?
因为过度焦虑会导致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让你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正常的应对。例如,
①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机会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多点特长,反正孩子有的是时间,闲着也是闲着,技多不压身嘛。
可你想过没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这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但是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上了兴趣班,孩子就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能培养孩子探索能力以及自主选择能力。哪怕就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创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格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忽略了机会成本,丧失了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的抵抗力,这便是错误之一。
②取样偏差
有一句话叫“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孩子钢琴谈的好,跳舞跳的好,画画很棒……。可通常情况下,这些特长都不是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父母犯的这个错误便是取样偏差,以偏概全。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在一起,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现在通信这么发达,微信里一看,全世界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知道。你让自家的孩子,打赢全世界的孩子,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样本,你过分焦虑孩子比不上别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
③没记性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比如,
一年级的家长担心幼小衔接的问题,二年级的家长说这些问题不用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的,我担心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要是班级气氛不好,有排挤、欺凌现象可怎么办?三四年纪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小问题啦,一二年纪有什么可担心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纪,学业开始加重,辅导作业才是问题啊。五六年纪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浮云,小升初才是关键啊。
我带孩子在外面玩,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谈话,1岁宝宝的家长说:我们都一岁了,怎么还没开始走路呢?2岁宝宝的家长说:没事,我家是15个月才开始走的,我以前也担心啊,现在跑的和其它孩子一样快。你要注意孩子语言能力,多和孩子说话,我家现在还只会喊爸爸妈妈,和她同龄的都可以说出很多话了,我都着急死了。3岁宝宝的家长说,孩子的说话年龄都不一样,有的早说,有的晚说,我们2岁半才开始说整句,现在说话很顺畅,就是不懂和其它小朋友相处,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怎么办啊?4岁宝宝的家长说,没事,我家孩子以前也这样,喜欢自己玩,现在和班上小朋友也玩的很好啊。我担心的是他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这以后要上了小学,就很麻烦。
这个焦虑真是一浪又一浪,生命不息,焦虑不止。
如果记性好点,你就会想起,你和别人说过的话:这没什么可担心的,从长远来看,这些都不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