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在变,人们的想法在变,但仿佛我们的教育模式没变。今天无意中接触了《准备》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现有的认知。美国一所萨米特中学的传奇色彩引发了很多名人的关注。特别是它们的“项目式教学”理念——培养孩子们的理论、实践、合作以及开放的心态……顺应社会需求而教学
例如:萨米特中学开学的破冰游戏 ——“戳气球” 。 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气球,一支铅笔,然后大家围成一个圈,做这个游戏。一分钟后,谁的气球没破,谁就是嬴家。可以想象,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孩子们到处跑着去扎别人的气球,最后,所有的气球都被戳破了,没有人嬴。
当自己会生气的权力被剥夺时,如何处理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告诉他们,在残酷的竟争中,最后可能没有嬴家。(我想起著名主持人董卿曾经在选手点评中说过的一句话“枪响之后,没有嬴家”)但是如果大家能够合作,那每个人都可能是嬴家。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是教孩子靠竟争取得胜利。一个人通过努力、信念、运气、特权等等因素杀出重围,但代价是什么,谁为他的成功埋单?在本书作者“塔文纳”看来,合作是比竟争更重要的能力
这个观点在北欧也早已体现:一个公司里,HR招聘要求最基本的一个素质,就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而这种协作能力是从幼儿园时代就开始培养的。
“小组作业是贯穿北欧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基础的教育方法” 在一个小组里,拿到任务,如何与小组里的人沟通协商,确定主体,内容、方法、分配任务,每一步都考验人的沟通协调能力(每个人个性不一,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但是不沟通好,完不成任务,一损俱损,大家都不及格,所以积极的协调,解决,就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孩子们也慢慢 从中体会到了与人达成共识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分歧、吵架不也都是这样嘛?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能够耐心地倾听对方的看法也是一切合作顺利的前题
成长是人生必修课,时代在变化 我们的成长模式也需要调整 。 美国萨米特中学的“项目式教学”顺应社会需求,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学到适应社会的思维模型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它不应该是窄门,而是一个路口——面前是更宽广的天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