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标签久矣……
数据化运营里的客户标签、产品标签、渠道标签,这些标签到底,究竟,是Tag还是Label?
本着求真务实(误)的态度,我做了一番科学严谨(大误)的追本溯源,与诸君分享一波心得。 研究思路如下:
- 标签是什么
- Tag和Label与「标签」最接近的用法有哪些,不同语境下的内涵有什么细微差异
- Tag和Label哪个更匹配「标签」的技术和业务内涵
标签是什么?
我们举一个栗子,假设京东(喂,刘总,广告费打一下)最近在筹备年货节,需要针对有大量年货采购需求的人群(而非孤身留守异地过年的同学),投放一波短信广告。他们需要能从14亿国人中,把这个特定人群识别出来。识别的方式可能是找到人群中「已婚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线上购买意愿高的」、「会响应短信广告的」……的个体。那么,「已婚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线上购买意愿高的」、「会响应短信广告的」……就是关联到具体个体的「标签」。
好了,这是「数据化运营」语境下的「标签」。我们常说“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这里的“标签”是一个意思吗?“吃福建人的广东人”是一个合法的标签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缓一缓再回答它。
傻傻分不清楚的Tag和Label究竟有啥区别?
Tag和Label分别都有很多词义和用法,但主要是两个词义,让他们成为了「标签」的英文翻译备选。一个是实体概念,一个是逻辑概念(别慌,让我们在下表相逢)。
Tag和Label的实体概念对比
Tag和Label的逻辑概念对比
Tag or Label,哪个用来翻译「标签」更准确?
- Tag的信息颗粒度更符合「标签」的涵义。标签通常是围绕一个具体属性的表述,比如「性别」、「婚姻状况」,是一片很小的信息。企业通常有一套「标签体系」,具体圈选想要触达的人群时,会使用一系列标签。从这个角度说,Tag的颗粒度更合适。
- Tag与被标记主体的关系更符合「标签」的涵义。「标签」是企业用来识别客户、产品、渠道的方式。同一个个体,比如干饭人小黄同学,在不同的企业那里,会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摘掉他们,不影响小黄的干饭人本质。因此Tag的可剥离性和非必要性,更适合。
- Tag感情色彩的丰富度更符合「标签」的涵义。诚然,企业可能会给客户打上「羊毛党」「促销敏感」等看起来略带贬义的标签,但也有「品牌忠实」「持家得当」等略褒义的标签。更多时候,标签是中性的事实描述。因此Tag用来翻译「标签」更合适。
因此!!小黄同学坚定地把手中(并不神圣的)一票投给TAG!!让TAG为「标签」代言好吗!!!
(此处应有欢呼——终于掰扯清楚了!!!)
参考资料:
- https://www.lexico.com/, powered by Oxford Dictionary
- 其他英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