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利波特
前段时间#Books on the Underground#活动在中国掀起了丢书风波,从而也引发了热议,基于在中国地铁上看书的可操作性不大,我并没有太关注此次活动,只是热点的女主角Emma让我想起了我的“hp时代”。
还记得那时班里同学都在看各种各样的书啊,杂志啊,有《诛仙》、《悲伤逆流成河》、《篮球明星报》……我都没有太大兴趣,我只看《哈利波特》,因为一个男生。
后来我喜欢上了《哈利波特》,却忘记了那个男生。如果那个年代有“中二病”这个词,那么我就是——
那几年我会常常在放学路上摘一朵小花放在手里,假装她可以漂浮;还会在暑假等待着霍格沃茨给我发通知书,等不到通知书就一个人躲在公园里大哭;每次考试前,都会准备一瓶“小洋人”,假装是福灵剂,直到现在,有重要的事情,还会下意识去找“福灵剂”;那时候成绩很差,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学会哈利的魔法,把阅卷老师变成石头,偷偷修改答案;晚上睡觉前,在额头上画闪电形的疤痕,一人分饰三角去演绎三人组……
因为一个人,我爱上了《哈利波特》,然后陪伴了我一整个青春,这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如此热爱一件事物。那些熬夜看书的日子,那些因为小天狼星的死、邓布利多校长的死、斯内普教授的死、多比、卢平唐克斯弗雷德……的离开哭得死去活来的日子,那些我在心里默念咒语祈祷他们不要离开的日子,那些在额头画闪电,幻想猫头鹰带来我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可能这辈子都会刻骨铭心吧。
今年 11月25日《神奇的动物在哪里》在大陆首映时,我因为工作没能去看,反而心里如释重负,之后有机会也没有再去看,我害怕看到年少时的自己不能自已,害怕面对给自己许下的承诺还没有实现的现实,害怕时间过得太快,而我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2.老友记
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高考成绩很不好,我去了姑姑家的店里帮忙,遇到了好多人,那个时候我特别不想说话,尤其是我说话遭人反驳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结束话题,并在心里飞他们翻无数个白眼。可以说那段经历并没有很愉快,回家后离开学还有一段日子,百无聊赖的我就翻出了英语课上提到的《老友记》去看,我想了解下地球另一端的生活是否也像我所经历的这样索然无味。
当时对于米国的了解还仅限于对美国80年代集体焦虑的那一代人的印象,纽约曼哈顿街边的一个普通咖啡馆中六个人演绎的各自迥异的人生,把我彻底拉进了90年代美国的生活状态中。
Friends总是叽叽喳喳,没有停歇的时候,他们经历不幸,没有人顾影自怜,只是坦然面对;他们从不会将困难看成多严重的一件事,总是以轻松的姿态化解受到的伤害;他们不会教你怎样去生活,给你讲如何做人的道理,他们只是在告诉你,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无论你喜欢与否,他们很快乐。Friends传递的价值观对于讨厌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教我如何去做人的我来说,非常容易接受。我记得某个名人说过,我快乐的原因是,我只停留在生活的表面。
他们就是如此,永恒的Friends。
3.欲望的都市
为了写这个主题,我最近重温了一遍《sex and the city》,我大一看的时候,全然没有想到这么一个以“先锋”打市场的剧还是以王子最终找到了他的灰姑娘,所有善良的、坚持寻找真爱的女孩儿们都等到了“happying ending”为结束。这没什么不好,有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点鼓励,而不是自己郁闷自己。
四个生活在曼哈顿的fashion girl在忙碌且充满欲望诱惑的城市里跌跌撞撞,四年之后,已不再年轻的她们,在欲望都市里走向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但四个女人之间的友谊,却一如往昔。他们让我了解到在玩砸了的时候如何收拾场面,了解到如何整理心情重新开始;了解到如何保护自己;了解到如何拒绝;了解到如何做事有分寸……他们让我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校也不会教给我的东西,还有很多因为根本没有任何蓝本或者参照,让即使我认识了重要性也无从开口的话题。三观也自此确立。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觉得不值得了也有随时放弃的权利,这就是她们。
这群单身女孩儿们坚强勇敢,聪明性感的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希望她自己可以做到的。
……
青春太好,好到无论怎么度过都会后悔。索性放纵,索性轻狂,索性荒废,但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的陪伴,即使现在的我与那时的自己隔了一整个青春,那颗跳动的心依然没有冷却,那些陪你度过一整个青春的故事,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