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在信任的人面前,吐个槽,寻求安慰。结果发现,听完对方的话,心里更难受了。
为什么一些看似正常的安慰方式,实际上很无力,有时候起反作用呢?
生活中,常见的四种错误的安慰方式:
1.“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那么糟糕,你不要这么想。”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他太敏感了,他不对。他想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被你的话深深地堵了回去,你在第一时间否认了他的感受。
2.“我比你更惨。”
当对方跟你吐槽老板很挑剔,是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跟自己站一条战线上。如果你说:“我的老板更过分。”背后的潜台词是,“你的算什么?是你自己弱。”如果谈话处于倾诉阶段,充忙诉说自己的经历,轻易比惨是不妥的。
3.过早地说:“我完全理解你,我懂你。”
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会匆匆地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那无异于抹杀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4.跟对方讲道理,口头提供帮助。
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寻求答案,包含内容信息、情绪情感层面两部分。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给予自己情感上的接纳。
那么怎样有效地安慰一个人呢?
1.接受他,看见他,倾听并有所回应。
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不加批判地回应。
2.陪着他,和对方在一起。
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他身边,甚至听他哭一场,最后他会跟你说:“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当你试图安慰一个人,有时候只需待在他身边,让他觉得并非只有他一个人。
3.抱抱他,温暖他。
走到他身边,用肢体接触对方。有的时候,我们早已忘记,事情发生的时候,别人说过什么,可是,却清晰地记得那双有力的大手,记得拥抱时的温度,那往往是我们在黑暗里最温暖的阳光。
4.为他做点什么。
直接倒一杯热水,比说“喝点热水”更有效果,直接陪着他度过漫漫长夜,比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尽管说。”更有效果,总之想安尉他,做点什么吧,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