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隆重上映以来,已经听到很多人从各大平台,自媒体,微博,朋友圈,微信群里骂人了,“烂片”、“姜文不行了”、“不懂说什么”、“即使彭于晏脱光了也救不了这部片”等等。我本人没看过此片,具体内容不便评论,但是却从这些反映中得出了一些感想。
我从一个看不懂电影,一看电影就忍不住不停问身边人“这是什么意思”的小白兔,到为了培养自己看得懂电影,喜欢电影而开始参加我的城市南宁举办的各种电影沙龙,保持每周欣赏至少一部电影的节奏,至今已有9个月了。我的观影老师,一位是第一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原来环球电影公司大中华区的负责人,跟周润发,成龙,陈凯歌、梅艳芳等电影人合作过,一位是原广西电视台御用摄影师,广西第一批登陆南极北极的驴友,现已走过全世界几十个国家,资深电影爱好者和音响设备发烧友,他们二者都表扬我的观影水平、影后评论越来越进步,甚至说出以后要少看些电影,免得难嫁出去这样的调侃之语。如今虽然不能说我已经很懂电影了,但我的观影历程的确有些代表性,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第一次参加电影沙龙就看的是科波拉导演,马丁辛、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现代启示录》,接着是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美国往事》,再到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再到大卫里恩导演的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等,全部都是影史上评价超高,获得奥斯卡奖、戛纳电影节等多项大奖肯定,电影(蓝光未删减版)时长超过3小时甚至以上的超高分电影。可问题是,我是一个电影小白兔啊,一上来就让人看这样的超级大片,我完全看不懂,一点都看不懂啊,只知道电影画面拍得真的美啊,音乐真的好好听啊,故事情节却理解得一塌糊涂。
但是还好,我当初就是本着学习的心态去的,看不懂虽然很着急,但就逼着自己一直坐在那儿,看不懂也要认真看下去。我就坚持几点:也许一下看不懂,但我能在脑子里记住都有哪些画面;虽然不理解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联,但我能记住都有哪些内容;可能故事结尾开放式,自己一头雾水,但是我知道有这么个“结尾”。
而我最看重电影沙龙的地方就是电影看完后有专业导演的技术分析和资深爱好者的讲解,以及影迷们参差不齐、水平各异的观后感分享。从专业导演的分析中,我了解到电影的制作就是一部影片的建构过程,而赏析电影就是解构它的过程。看电影要看一二三,即一根主轴,两个纬度:视觉和听觉,三个模块:叙事结构,节奏,人物角色。同时,平行蒙太奇,顶光下打俯视拍摄,仰拍,长焦镜头,一镜到底,全景拍摄等专业名词也进入脑海。
资深电影爱好者作为电影推荐人,从他专业的摄影方向给大家分享构图,配色,三分法,黄金分割,虚化等。他经常推荐一些小国家的好电影,比如不丹《旅行者与魔法师》《高山上的世界杯》,伊朗《小鞋子》《推销员之死》,阿富汗《追风筝的人》,日本《铁道员》等,也会给我们介绍他去过的国家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旅行路上发生的趣事。此外,他时不时会带一些去旅游时购买的地方特色礼物,带过来电影沙龙,送给积极发言的影迷们,比如印度纱丽,埃及香薰灯,茅台酒厂的定制酒等。
影迷们作为业余爱好者,有大学教授,医学博士,银行高管,投资合伙人,理疗师,宝妈,咖啡师,音响达人,公务员,普通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生阅历,各异的感悟能力,当下的心情等,所以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电影,分享出来后,大家都非常开心,遇到有相同认知的观点便频频点头,不同观点的,甚至对立面的也会辩论,有的理解角度新颖的自己没有想到的又会引起新的思考,觉得学到了新东西。
所以参加电影沙龙的朋友都非常喜欢,也收获颇丰,大家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相聚到一起,又通过交流分享认识新朋友,也可以结交到工作上日后有可能合作的伙伴,一举多得。慢慢地,影迷们看电影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影角度更多元,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更能体会生活的真谛,更热爱生活,也能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公,更懂人性。
回到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上来说,其实很多人对很多电影同样是看不懂,不止姜文的。就跟原来的我一样,尤其是一些电影会有浓缩,会不直接交代,或铺垫,或隐晦表达,有些转折自己没注意或者思维没跟上就断掉了,后面连接不起来就更看不懂了。所以关键问题可能是没有专业的点评,教我们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去看。许多人不是电影看得少,而是经典电影看得少,有时候如果能把经典多看几遍,吃深吃透,对电影的理解能力会大大提升的。
也许现在看不懂不喜欢,可能以后再看会看得进去看得懂甚至喜欢,有的人也会永远不再看,这都是很个人的,真的没必要听别人说那么多,包括我这些话也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人姜文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根本不关心有多少人喜欢,总之他自己先懂先喜欢。总是会有懂的人,他是拍给那些喜欢的人看的,拍给那些跟他有相近看法的人懂的人看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