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研发卓越课程”团队开启“阅读马拉松”第一季。
疯狂阅读42天,手捧知识迎新年。
《发生认识论原理》是第二本书。
1
在前运算阶段的第一时期,也就是符号思维时期,儿童形成了表象性图式,“它能够引发对大量客体的回忆”而不再需要客体本身出现在眼前。随着对各种表象的协调,儿童将在此领域“达到最大的适应 ”。只是这一智力仍通过与直觉相似的调节方式来掌控判断,因此是一种直觉推理。
比如,一个五到六岁的儿童用一支铅笔去推一块直立着的木板,他会知道如果他推木板的中心处,这块木板会作“直线式”移动,但如果只推板子的一边,它就会转。
再比如,如果给儿童一条摆成直角形状的线,他能推测出,如果拉线的一端,就会使得一个线段变长,另一个线段变短。
这时的儿童已经能够对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某种组合,能够判断一个变量通过它对另一变量在功能上的依存关系引起的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的结构,表现出“功能”的基本特点,就是“随时可以调用”,它也表现出了不足:它是定向的,缺乏可逆性(运算的标志性特征);是质或顺序的划分,比如一条路“远些”,就是“长些”(不管起点在哪进城),缺乏有效的量的规定。
在摆成直角的线的例子里,儿童知道拉长线段A,另一线段B就会变短,但是他无法得出 A= B。
由于缺乏可逆性,也缺乏基本的从量上的规定,儿童无法达成集合体的守恒或物质的量等的守恒。
比如,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下面两个不同的容器后,4、5岁的儿童会判断B杯里的水更多。
这一反应说明,儿童已经拥有了单一客体的守恒观念,他们知道水从一个容器倾入另一个容器时,都是“同一些水”。但这只是守恒形成的起点,只涉及孤立的元素,而在趋向集合的过程中,还会存在错位。所以他会随着水平面的高低来估计水的多少。
这样错误发生的原因几乎是感知性的,是对水面的上升这一关系的感知引起了错误的看法,但是我们知道没有纯粹的感知,感知是受到图式支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感知其实大体上是正确的,只是它发生在不完整的智力构建当中。
这种前逻辑的图式化几乎全部都是以自己的方式集中在这些感知材料上,并对它们进行模仿而形成,我们称这种图式化为直觉思维。
此时的图式在“前概念”或符号思维上有所发展,从单一走向组合,能发现不同元素之间的联动,但是它只将自己的同化集中在感知到的某个方面,形成了图式的中心。因此,这时的图式仍然是“中心化的”。
这就非常类似感知-运动性图式中的一些机制。在这两种情况中,都存在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在感知运动水平上,最初的自身中心化是和身体本身相联系的,在前运算水平上,自身中心化是和特定的概念化相联系的。
2
智力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解除自身中心。儿童认为B杯里的水比A杯里多,这是因为儿童还是将他的思维“集中”在两个杯子的高度关系上。要突破这种“集中”带来的限制,就需要引入“偏移”。
通过将关注偏移到宽度上,对高度的集中关注就会有一个修改。比如,我们可以让儿童将B杯里水倒到更细更高的C杯或者D杯里,如此继续,必然会有一个时刻,儿童会说,“水变少了,因为杯子太细了”。
这种从只有一种单独的集中关注到连续两次的集中关注的过渡,预示着运算的到来,但是潜在的运算目前还在受具有欺骗性的直觉给制约着。
所以,偏移虽然打破了原来的“自身中心”,使得原有的图式不得不对新的关系进行顺应,但是起初的偏移还是有局限:
- 仅仅是对一个错误的修正,并且是迟到的修正;
- 它需要将错误进行过分的夸大才会产生反应;
- 两种关注是相继交替被考虑到的,而不是靠内存逻辑相互联系着。
因此,偏移能够解除图式的“集中”,但它只是连续性调节的产物,这些调节以连接最初的、笼统的和不可分析的关系而结束,还不是真正的“群组”。
虽然还不是真正的运算,但偏移还是给直觉思维带来了影响,直觉在偏移的方向上进行着演变。
- 每一个偏移带来的极限歪曲都引起一些被忽视的关系的进入图式,形成干预。
- 每一次迂回都导致一些相互作用,丰富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 每一次关系的明确都推动图式朝向可逆性。
关联起来的直觉越来越多,它在可逆的灵活性方向上进一步发展,为运算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3
小结
这就是直觉思维。
作为前概念范围内的象征思维,它直接来自于这一前概念领域,它是在感觉-运动性智力方向上的延展同样,正如感觉-运动性智力把各客体都同化为活动图式,这一同类型的直觉最初也总表现为在思维当中执行的一类活动:倾注、对应、联结、排序、移置,等等,这些都还是动作图式,表象同化现实的动作图式。
但是,图式对客体的顺应并不拘泥于实践,这些顺应提供了一些模仿的或者意象化的能指,确切地说,是这些能指允许在思维中进行这些同化。
所以,在第二阶段,这类直觉是想象性思维,比前一阶段的思维更为精细,因为这类思维依据于整体的复合形式,而不再依据于一些由典型客体所象征的简单混杂集合。但是,这类直觉思维还是使用表象性象征,所以总是表现出它所固有的局限性。
由于这一直觉是活动图式与客体感知之间的直接关系,所以,它只能构成“集中”于这种关系之上的复合形式。由于不能够超越意象化复合形式的领域,这一直觉构建的那些关系因而也不能被组合起来。
于是,直觉还是现象性的,因为它模仿现实的轮廓而不加以修正,它是自我为中心的,因为它始终关注于当前的活动。
故而,在从事物到思维图式的同化与思维图式对现实的顺应之间,它还缺乏一种平衡。 (以上“小结”部分摘自《智力心理学》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