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处异乡的北方人来说,可以勾起思乡之情的不止有天边那弯弯的月亮,还有那让人唇齿留香的饺子。来南方读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饺子是“国家级”的:只要在中国,哪都能吃到。后来发现是我错了,原来饺子并没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厚爱它的几乎都是北方人。
饺子在北方人的心中有着其他食品不可替代的地位,还有:“舒坦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说法。饺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寓意。“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因此每当过一个重大节日时,它几乎都会出现在北方人的饭桌上。这还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代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辛,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节日和特殊的日子时才能吃,而在北方地区被列为最好吃的美食“饺子”也是最难吃到的,所以北方人才找机会就吃饺子。古时候生活不好,吃顿饺子够高兴半年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食物很容易得到,真按着古时候讲究来吃的话,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要吃饺子。
饺子是北方人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没有饺子仿佛就没有了年味儿。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北方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着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在我家,每逢三十下午,奶奶和妈妈都会“驻扎”在厨房,撸起袖子,扎上围裙,开始张罗着做饺子,和面、剁馅儿、擀面、包饺子。包饺子环节是最热闹的,全家上阵,拌着美味的馅儿消灭掉一张张擀好的小面饼,包饺子也是讲究手法和技巧的,无奈我动手能力很差,虽然奶奶教了我好几次,还是漏洞百出:饺子没封住口、皮包的太厚或是太薄、把皮搞破掉……“白胖子”全部成型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下锅的命运了。窗外几阵烟花爆竹响过之后,厨房传来了“吃饺子了!”的吆喝声。随后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桌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年味十足。。
“冬至饺子,夏至面”是北方流行的一种饮食风俗。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预示着寒冬的正式来临。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因饺子的形状极象耳朵,所以这一天,只有吃了饺子,在最冷的时候才不会把耳朵冻掉。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很多人都被病死了。张仲景见了,就用面皮包上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捏成耳朵的形状,煮熟之后送给穷人。后来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和后人就模仿制作,把它称为“饺耳”或“饺子”。
饺子,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可能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人们对其却情有独钟。聪明勤劳的人们在保持了原有外形的同时,已经改善了它内在的质地。如今,从名贵的海参、鲍鱼、鱼翅,到田间地头的白菜、西红柿、辣椒,只要席面上能见到的菜品,都已被饺子囊括其中。小小的饺子大有一包天下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美好的享受和快乐。时至今日,中国各地饺子的发展各有千秋,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
饺子,虽然外形朴素、结构简单,但它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可能寄托人们无数美好的愿望,它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民族的质朴风情,它会让远离故土的人们对其倍加亲切和怀想,因为它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