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从腊八之后,催促回家的信息就从天南地北传来,各个表兄堂弟、七大姑八大姨的,年味儿渐浓,归心似箭。
在贴近年关时回到家,就争分夺秒似的通知这个,通知那个,忙着约起来。大家出门在外,多是朋友人脉,回到老家都是亲戚血脉。耳边响起的熟悉唠叨,多了些沧桑,还有脸上皱纹和斑白头发。尤其是很多左邻右舍的老人,背更驼了,老爸说这样年纪的老人都是见一次少一次了。他们盯着我们长大,我们却没有看着他们变老,再见面是已老态龙钟。
那些年轻气盛的,如儿时一起下河洗澡、抓泥鳅的表兄堂弟或是其他玩伴,现在都是各奔西东,有发达的,有落魄的,但记忆里只有关于他们小时候的记忆,再往后就“断片儿”了。
忽然某次小街转角相遇,一愣,哦,儿时一起玩“过家家”的她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妈了。感觉他们中的大多数,总是长着长着就长“不见了”,总是在想聚时各种原因聚不到一块,大家都太忙了,忙着娶妻生子,忙着养家糊口,忙着腰缠万贯,然后,忙着忙着就老了。
感觉这就像是在小说里,在路遥、陈忠实、余华的小说里,长大以前,老想着去远方,这呆腻了的天地,没有任何心意,抬头低头、逢年过节,都是那几张面孔,始终绕不过舅舅好,舅妈好,爷爷奶奶好,还得经常被长辈唠叨说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不烦我们都烦了。
再长大些,从课本上知道了烟花三月要下扬州,还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见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想想都能激动半天,这更加坚定了远行的理想,一定要走得远远的,饱览世界风光,然后最好能指点指点江山,大干一番事业。
等到长大了,翅膀长硬、远飞了,看多了外面的湖光山色,看多了人间冷暖,转眼回头,很多小时候熟悉的面孔不见了,能见到的也都变老了。
人变老了,越能理解团圆的辛福,以前过年时想着带父母去旅行过年,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们不屑,他们更热衷于一群人粘在一起,吃个热热闹闹的团年饭,走走亲戚送送礼。
小时候,送礼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逢年过节收到一包糖果、点心什么的,爸妈是不让吃的,撒娇也没用,只能过过眼瘾,然后妈把它送给三姨,三姨又带给小姨,小姨又送给大舅,大舅又送给我爸,仔细一看,咦,居然还是那盒糖果,再仔细一看,哦快到保质期了,然后还是到我手里了,心花路放地跟表弟表妹们分着吃了,也觉得大人们真是奇怪,好好一包糖果非要到快过期了才让吃。后来上学读书了,才明白,“哦,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要礼尚往来。
那种看着吃不着的眼馋滋味,甚是怀念,里面是团圆的味道,家的味道;出远门了工作忙,有空也多是聊诗和远方,常常会忘记这样的味道,直到家里的微信来时,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离开,更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回来,春节来时,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