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6 华杉
存养精神。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要省着点用。止定静安虑得,能静下来,才能有所得。曾国藩告诫曾国荃要“少举事”,也是要他存养精神。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这是讨论“惟精惟一”。《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总是有欲望,所以不能居于中道,就是有偏颇。要注意自己人心之危,管住自己。道心惟微,道心,是天道,天道是非常微妙的,不好把握。把握不了自己那危险的心,更把握不了天道。天道之心是什么心呢?《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心就是天性,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良知,是天命于人的本心,还没有被人欲所掺杂,这是很微妙,也可以说很微弱。欲念一来,道心就变成了人心,就有危险了。
怎么办呢?惟精惟一,要精纯,精确的把握,100%纯正不二,不偏离道心,允执厥中,执守中道。什么叫中,《中庸》说是不偏之谓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一点毛病都没有。中庸,不是差不多就行,是分毫不差!所以孔子才说“中庸不可能也。”只可无限接近,不可能达到,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陆原静来信问:“前些日子先生说到的精一,是不是就是做圣人的功夫呢?”
王阳明回信说:
惟精惟一的精,是就理而言;精神的精,是精气神,就气而言。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没有运用;没有运用呢,也无法看到条理。做到了精纯,就有了精气,就能澄明,就能一心不二,就有神妙,至诚如神;做到了一心不二呢,就能精纯,有精气,就能澄明,就有神妙,至诚如神。所以,精就是一,一就是精,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只是后世儒者的学说,和道家的养生学说,各执一偏,无法相互促进。前些日子我说的敬意之论,虽然是针对你喜欢存养自己的精神而发的。但是做圣人的功夫,也不过如此。
精就是一,一就是精。前面陆澄问过:“‘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这一段王阳明和陆原静的通信,从字面上看,大概是他之前针对陆原静喜欢存养自己的精神而言。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存养精神的精,不是惟精惟一的精。
不过,存养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也很有针对性。今天的社会,信息量太大,机会太多,多数人都习惯于把自己排得太满,唯恐错过了什么。实际上,只有尽量多静下来,向自己的内心求,才能进步。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要省着点用。止定静安虑得,能静下来,才能有所得。曾国藩告诫曾国荃要“少举事”,也是要他存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