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本来就应该发生的。事情来了,不要不当回事,也不要太当回事,你情绪稳定,思路才能清晰,你才能看的透,才能找到最轻松的方法,效率才能更高。当你一头扎进去了,却看不见自己。
——理安道长
接上篇《当医生告诉你该做手术的时候...(一)》
我脑海里开始浮现出手术室的样子…
挂断了妈妈的电话,我还是一度灰心丧气,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以为做完这个忙碌的项目之后,我该好好休息一下,准备我和陈先生的婚礼了,我不甘心。(当时不接受这种体验就只能带给自己痛苦的感觉了)
我那晚给我的好友张医生打了个电话。
"不用那么担心,先去检查,检查完看结果对应处理,这些情况早发现比晚发现要好,要淡定,要守住神,就像你之前说的,身体敏感了,才会及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病灶…"
那一晚在张医生的提醒下,我安然入睡。
于是,第二天还是按之前的预约去补了牙,喝中药,早上十点多才到达省中医院芳村分院,找主治医生加了号,幸运地预约到了下午的B超(之前的总院拍个B超也要等到月底)。
结果拿去给医生看,还是没办法明确,继续建议做钼靶,又差点被医院护士忽悠走了(预约中心护士告诉我每周三科室休息,第二天才能做),幸好半个小时后医院给我回拨了电话,及时安排补上了,等待-拍摄-再等待出结果。
终于在医生下班前拿到了,作为最后一位患者,医生看完结果还是不明确,需要多做个穿刺,而且建议我去总院做…
好吧,当时本着一切都听医生的......
于是去交费,继续等待第二天上班时间电话预约。
第二天才发现,这穿刺项目也已经排到了下个月,而且还必须非月经期操作…
突然好像什么事都做不了,我停了下来。
好像是老天给了我重新思考的时间,我肯定可以做到什么的。
积极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我的同事好友霞给我推荐了她师承中心的名中医老师,感谢她陪我看诊,给了我很多支持,开了一周中药先调理脾胃。
接着我和厚朴健康营的同学老师沟通,积极开始用自己学过的非药物疗法和心理学知识来疗愈自己,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
没那么纠结与痛苦,当下最重要是行动力。比如家里继续艾灸调理脾胃(反思前段时间出差天天都是好吃好喝吃太多了),同时结合汤药。
当晚和异地的陈先生电话沟通,他电话里首先表示:很抱歉不在我身边,以及把这件事及时告诉他有多么的重要,安抚了我依旧忐忑的心。
第二天,陈先生回来广州,陪我到了无为灸中心,那天周日偶遇了南岛老师(平日周六他才出诊,很难预约到)。他给我号脉以后,先坐着,在肩钾处找到压痛点后按揉,接着平躺腹诊,脏腑推拿后给我震腹,接着在第二和第三个脚趾稍微往上的地方那里找到极为疼痛的压痛点按揉片刻。
老师判断是胃气未能及时运化所致,建议张医生和另外一位灸师给我双灸肚脐旁边的两个天枢穴。
三个小时以后,南岛老师给我再把脉,建议我也不用去做穿刺了,B超是月经前做的,他比较肯定的跟我说,回家以后再重灸天枢,等两周后再B超复查,先选择没有伤害到身体的检查方法。
老师虽然年轻,可他的自信深深感染了我。这不就是信念的力量吗?
李辛老师在《经典中医启蒙》里提到:
医生需要指导病人,先学会定神,问问自己,真的很严重吗?把体检报告放下,观察一下自己这个真实的人,别着急下手一通乱治,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神要定?神乱了,气机也会跟着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假症状”出现,应接不暇,越治越乱。
张医生和南岛老师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导。
我怎么忘了我自己当初一直推崇的非药物疗法呢?
我怎么忘了,最好的医生其实是自己自身呢!
于是我又想起那个真实故事:
古典老师他在小时候,被怀疑有地中海式贫血,很有可能活不过16岁。需要确诊的时候,要用针管抽出椎液,化验。他妈妈看医生要下针的一瞬间,就问医生:确诊后,可以治疗吗?医生说不可以。妈妈说:不测试了,我就当孩子是好的,来养育他。
这就是强大的自我边界感,任何事情都有两部分:可控和不可控。
于是我到医院申请,放弃做穿刺,我先认为是良性囊肿,毕竟穿刺后,等伤口愈合才能尝试其他的治疗方法。
考虑到一月份才能预约上穿刺,那就在可控部分先去努力。
制定计划
1.恢复落下好几个月的站桩或者选练逍遥健乳功
2.艾灸调理选择重灸天枢(后续调整)
3.调整心情和饮食,尽量自己做饭
4.每周继续中药调理
5.和单位请假休息(还好项目临近结束,大家都没那么忙了)
…
幸运地是:
月经期过后,乳腺囊肿在多方因素下有变软变小的迹象。
我坚定了暂时不做手术切除的选择。
我会继续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比如另外一种非药物疗法:李氏砭法!
这是一份难得的提醒。
就像《Namaste生命喜悦的祈祷》里提到的:
疾病不是为了让我们受苦,疾病提醒我们,去看到我们是怎样在过每一天的生活。
感谢我生命中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家人和朋友,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