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玩微信的人肯定是异类,而点开微信又有各种各样的群,工作的,学习的,兴趣交流的,纯玩的等等。
微信降低了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成本。知识的传递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刷朋友圈时,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微课报名。
因为我自己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的人,读书写字跑步音乐手工等领域都有涉猎,而我又是一个好奇宝宝,所以每次看到别人分享的微课,就想去听听看。
我统计了下,从3月份以来,我报名的微课有分享PPT学习技巧的,有讲理财经验的,有手机摄影攻略的,有英语学习经验的,还有时间管理和思维导图的。一共报名的不下十几场,但是真正到了微课当天,去听的却少之又少。
分析了下没能听课的原因。一是自己当时有其他的事情,比如在外面吃饭没WIF就想着回家再听呗,而事实是回家了也不会再去爬楼看消息。二是嘉宾的分享节奏太慢,用户体验不佳,等一句语音等好几分钟,浪费时间就退出了,想着还不如分享结束看回放或者等文字版。
但是归根到底,其实只有一个原因,我对那些微课的需求很低,我没有那么需要它们。
总结一下我听过并且认真做笔记的微课,只有5次。分别是3.22三公子的理财之路,4.18号蔬菜用PPT做海报,4.21日事清,4.23阿随普通人如何提高PS水平,5.7猫老师分享如何成为斜杠青年。
喔对,还有今天蔬菜分享社群的玩法。
分析这些课能够吸引我认真听完的原因呢,除了内容是干货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和自己的相关性比较高。也就是我对它们的需求性强。比如三公子的理财之路,那个时候我刚辞职,手上有点积蓄,想着作为职场新人是该学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知识,然后用PPT做海报又和我正在PPT小白训练营的作业结合,实操性很强,我就自己动手模仿了一遍。还有猫老师的分享,刚好很适合目前的我,对于很多领域都喜欢,但是却没有特别明晰的一个标签定位。
你听了那么多微课,学了那么多干货,最关键的一步是将知识落地,内化成为自己肚子里面的墨水。你做了笔记,画了导图,发了朋友圈装完逼,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时间长了就忘了,笔记是笔记,你还是你。
怎么样将知识落地呢?这里先借用老秦关于自学的技巧,也就是:拆解-练习-反馈-总结-反复。
我觉得最关键的点在于实践。就像你去学游泳,你听再多别人讲方法,看再多关于游泳姿势的书,但是如果你不下水,永远没办法学会。
知识的消化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真正的将你听的课,结合实践,去思考,去分析。才能形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