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亲情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亲情并不一定是必须要有血缘关系的,也可以没有,比如说养父养母,而这种亲情,动物又是没有的,动物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去生活,可以自己寻食,捕猎以后,他的父母自然也就离开了,并没有所谓的孝顺与慈爱。可是,我们人就具有这样的亲情,这种亲情也是分为两类的,第一种是本能的吃喝,另一类的可以给予我们理性,安全,接纳与包容,基于我们这种情感的交流的人也不一定只有一两个,但是最典型的就是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给予我们最多的父母。
有一些父亲与母亲单单是指给予我们必须的生活需要,而是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会给了我们理性与方向,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包容,会接受,同时也会理解我们,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是需要两种爱的。第一种就是母性之爱,但父亲也可以给予我们这种性质的爱,就是道德礼仪和品格气质。第二种就是父性之爱,这种父性之爱也可以让母亲去担当,就是可以给予我们方向与理性。
但是不管是父性之爱,还是母性之爱,它都是家长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慈爱,所以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家长都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严父慈母,第二类是严母慈父,也就是说,父母是可以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的,这个成长方向的成果有可能会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孩子有责任感,有担当,身心健康会独立等等正方面的,就说明这个家长是做的非常好的,而且是会反思的。而另一种呢就是自卑,懦弱与被动。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的方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慈爱,子女在有独特能力的时候,就要给予父母一定得孝。而孝是什么呢?是就是建立在父母与我们的一种链接。当然,动物没有亲情,更没有孝。所以这所谓的孝与慈爱,都是人类独有的。
在这个时候,孝顺又分为三种,一种是有养育关系的,在这个时候,孝顺第一个是因为情感,但是如果没有了感情,那就不一定了。第二个孝顺是因为理性,由于父母在小的时候给予了我们许多东西,所以如果在我们长大以后,要回报,所以也会继续去孝顺父母。
第二种的孝是没有养育关系的,就比如说养我们的不是我们的亲生父母,那么当我们遇见亲生父母以后,如果对他们还是孝顺的话,那么就是出于理性了,但是也许你就会想,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所以我要孝顺他们。
第三种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时有可能第一种就是处于同情,也就是情感方面的想帮助他们,因为看他有点可怜,在这个时候,其实有可能也有另一种想法是出于德性的,也就是非常仁慈,仁心外推,立己达人。
而慈爱呢?其实也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他们可以把我们去分析一些事情,指引方向,其实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父性之爱。第二种就是父母盼着孩子回来,这是情感的,他们把孩子养育长大,可是孩子却走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空巢老人,盼不到孩子回来,永远是那么孤独的拿着一个报纸。
有了亲情,其实就有了家,为什么这么说,家的意味是什么呢?其实第一种家,是本能,就是在那个家里可以吃饭,第二种就是情感,在这个情感方面便有了家人所谓的亲情,也就是产生了一种温暖。第三种就是有理性的原生家庭,是父母给予我的,是可以被我们所改变的家庭。
有一个故事中是这样说的,有一天街头躺着一个醉汉,警察一看,发现是一个富翁,而且是当时很有名的富翁,他便说,我扶你回家吧,那个醉汉说,家?我哪里有家?警察非常奇怪指着一栋大房子问,那一栋楼不就是你的家吗?那个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那不是我的家。
其实家就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不仅仅是一所房子,某个领域。在一个真正的家中,需要有亲人,需要有亲情。
但是这种情感与亲情并不一定是用血缘关系才能维持的。只需要感情与感悟,比如,一个小女孩非常讨厌她的新母亲,这位母亲,公司非常的忙,可是他还是会坚持每天早上都给这个小女孩打一个电话,叫她赶紧起床。这个女孩心里已经对这个母亲产生了亲情。这个小女孩与这位新来的母亲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之间还是会产生亲情。
有接纳,理性与谈话这些都是父姓之爱所包括的反思等都是理性的。还有一个方面是宠爱溺爱孩子,有一种现象是啃老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家长在小时候给孩子太多宠爱。这就形成了一种家风。
而如何改变这种家风呢?小刚因为母亲一直在控制小刚,在这时小刚 也要发现自己的孝,也就是理性的孝,要有谈话与反思,在有理性反省的能力之下,去让父母反思,从而去改善这个家庭,以至于整个家风。
最后,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我们想改变这一个所谓的家风,那么我们必须要自己有所改变,只有自己有所改变,自己反思了以后才能改变其他的人,其他的家人。
所以有亲情的地方,就是家。没有亲情,何处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