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笔记15--1
这是我的过冬粮,今天写这个作业用了整整一天,慢慢放出来吧!
这节课王大夫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好玩儿的,叫虎撑也叫响铃,是过去游医打广告立招牌用的。
[中医史]串铃(虎撑)
虎撑为何物,今已鲜为人知了。“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报君知”的物件,是乡间市廛的一种广告形式。
从物之外观上看,很像一面包圈,其发音原理同于一般的“铃”。铃的种类有多种,有拴在牲口脖子上的“丁当铃”,有拴在马车上的“挂铃”,有安在屋檐上的“风铃”,有用手摇响的“钟铃”等,而这种扁状的东西,从其形状而言,更应称其为“响器”,是古代专为行医起市招作用的。
过去中医行医、卖药,需要终日行走,但他们却不吆喝“看病呀看病”,以避免给人送去晦气,而是手摇一种类似铜圈的响铃。
这些郎中,足迹走遍西北陕、甘、宁、青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他们牵着高大的骆驼,带着生活用具和各种药品,每到一地,在支帐篷安营扎寨的同时,就手持“虎撑”挨村挨户,边晃边走,一听到“虎撑”的声音,附近的人家就知道看病卖药的来了。
过去的行医卖药者都视“虎撑”为护身符。
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为人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拿起挑草药的扁担准备搏斗。
这时,他发现老虎俯伏在地上,并不追扑他,只是张开大口。孙思邈发现,老虎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他点头,像是在向他求助。
出于职业的敏感,孙思邈带着惊奇,走近老虎细看,只见老虎喉咙里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颚。
在老虎衔着铜圈时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治愈的老虎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随后转身而去。
此事传出后,江湖行医的人们纷纷效仿孙思邈,铜圈便成了外出时的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可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虎撑”直径为14厘米,上下都铸有八卦图饰,寓意为除凶辟邪,趋利向善。响铃的外侧留有半厘米的开口,中间有两枚铁弹丸。使用时将食指和中指插入响铃中间,借助拇指的力量,手掌快速晃动的同时,手臂上下浮动,使中间的弹丸在响铃中来回撞击,发出清脆震耳的响声,在寂静的山村或戈壁村寨,声音能传出很远。
据说游医摇晃虎撑的位置能看出医术水平的高低,有的在腰腹部,有的在胸前,有的过肩,摇晃虎撑的位置越高水平越高,无从考证。
中医基础15--1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