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墉写的书我很喜欢,《我不是教你诈》《人生百忌》等书让茅塞顿开人大开眼界。
刘墉少年时父亲去世,但是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依旧取得辉煌的成就,刘墉的一双儿女皆名校毕业,刘墉少年不幸但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自己人生的赢家。
呃,不是这个刘墉吗?
好吧。
清朝的刘墉,字崇如 号石庵,民间更喜欢叫他另外一个名字:刘罗锅。
刘墉早年进入官场是靠他父亲刘统勋的的影响力,乾隆十六年刘墉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
恩荫是祖,父辈对社稷有功,帝国给予这人的晚辈任进入官场的快速通道。在清朝举人已经是老爷了,蒲松龄考了一辈梦想考上举人而不可得,而刘墉一出道就是举人。殿试会试大约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刘墉32岁时进入官场,他的起点已经是很多读书人一辈子梦想的终点了,所以有时候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
刘墉他爹刘统勋,是乾隆朝早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75岁时刘统勋在上朝的轿中去世,死后乾隆给与他古代文臣最高的荣誉,谥号文正。
2
刘墉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在地方为官,二十年间辗转各地,直到到了乾隆四十五年方才回京。这时候和珅已经冉冉升起。
乾隆四十六年御史钱沣参奏山东巡抚国泰贪污,乾隆派刘墉和和珅去查明情况。
国泰是和珅的心腹,和珅当然想保护自己的小弟了。但是刘墉微服私访,查明国泰犯罪的事实,如实回报给了乾隆皇帝。而此时朝廷从皇贵妃到御史,为国泰求情的程序已经启动,乾隆还在犹豫、刘墉回京,拿出大量国泰祸国殃民的证据,乾隆看后大怒,依法处决了国泰。
刘墉和和珅的梁子也算结上了。
3
乾隆晚年对和珅越来越倚重,和珅逐渐成了帝国第一红人,这时候刘墉再没有像查访国泰案那样锋芒毕露,反而变圆滑世故起来,甚至有点像东方朔那样喜欢说个笑话扮个小丑,博皇上一乐: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刘墉晚年,和珅红得发紫,刘墉则小错频出,比方说皇帝询问刘墉让戴世仪当知府可否胜任,刘墉回答说:尚可。连乾隆都知道戴世仪这官是买来的,根本不堪其任。
于是嘉庆下旨狠狠申斥了刘墉一回:
即如本日召见新选知府戴世仪,人甚庸劣,断难胜方面之任,朕询之刘墉,对以也(尚)可。是刘墉平日于铨政用人诸事全未留心,率以模棱之词塞责,不胜纶扉,即此可见。
虽然下旨的是嘉庆,但是传达的却是太上皇乾隆的意思。
嘉庆二年升刘墉为大学士,嘉庆在圣旨中没有一句赞美勉励之词,完全是批评和不待见:
大学士缺出已届匝月,现在各尚书内刘墉资格较深,着补授大学士。但伊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朕既加恩,务当知过,倍加感激,勿自满足,勉除积习,以副恩眷。
看来朝廷真的没人了,只能找这个不肯实心任事的刘墉。真的是这样吗?
看到嘉庆皇帝对刘墉如此不待见,和珅心里觉得很安慰,对刘墉也不再时刻警惕,转而将主要战斗目标对准了一直和自己针锋相对的王杰等人。
刘墉办事模棱两可,错误频出,但是官职却一直只升不降,秘诀大约就是这模棱两字了。
模棱在官场上算是一种为官技巧,对很多事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模棱两可含混应对。
乾隆去世,第二天就有人弹劾和珅贪污。
这个弹劾和珅的人,叫王念孙,是以圆滑,模棱处世的宰相刘墉的学生。
当时太上皇刚刚晏驾,和珅看似还是不可一世,这时候一个七品的吏科给事中弹劾和珅这位当朝红人,无异于蚍蜉撼大树,这事儿如果没有刘墉在背后授意,鬼都不会信。
很快调查和珅的差事就落到刘墉身上,此时年近八十的刘墉不再模棱两可,懒于应事,表现出的精明果敢一如当年他查办国泰案子时一样。很快就刘墉就查出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
嘉庆看到和珅这二十条大罪,气的哆嗦,大骂和珅是当朝第一罪人,当时就要下旨把和珅凌迟,一刀一刀剐了。但是刘墉极力劝阻住了嘉庆。力劝嘉庆皇帝赐给了和珅一条白绫,让他落个全尸。
乾隆在世时和珅曾数次怂恿乾隆给刘墉穿小鞋,而刘墉却以德报怨保全了和珅最后的体面。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作为首辅大臣,刘墉在南书房值完班,晚上还请客人喝酒聊天。宾主尽欢,客人走后刘墉端坐而逝。
无疾而终算是一种大福气了:
是日犹开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余,亦释家所谓善解脱者。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