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晕染了一山青翠(听花絮语之韵染井冈山)
强之
本不想用太多笔墨去描述井冈山,其实每个国人心中对她已是根深蒂固的向往,我也不例外、听花堂也不例外。那璀璨的薪火、火红的杜鹃,还有鲜红的革命先贤的血,如若只以为井冈山只有一种颜色,那对美的审视是狭隘的……
入云的红杉、叠嶂的山翠,在火红历史的背后,秀美山林一直会伴随你走过茨坪、走过黄洋界、走过龙潭、走过笔架山、一直到喧嚣的城市……忘了说还有那一直缭绕着山翠而始终不愿离开的迷雾……
大雪,已渐寒冷,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吃雪藕、品雪菜和雪梨养生的时节,应学友志华女史之邀,听花堂的墨缘又让井冈山在火红之外多了些颜色!诸友怀揣对书法的非凡情愫、对先烈的崇敬、对历史的认知,把自己揉进了这里的一切……
清晨,平步于山间,清新而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会让你享受到山外没有的纯粹,其实是一种少有的纯净……细细的、朦朦的湿气扑面,连脸颊上纤细的绒毛似乎都不堪承载,伴着轻柔的水珠,清凉润到心底。睫毛的感受最为深刻,没有意识到这会是行走在雾里的美丽, 隔断了众人与我,任是高屋崇楼、如水的车辆、匆匆的行人、一切都不复存在,连自己行走时荡出去的手臂也似乎消失在迷雾中。不一会儿衣服会被这“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的晨雾打湿,此时若有一点墨,便会沿着衣的纹理散开,弥漫你周围细密的薄雾,渐渐地、渐渐地晕染整个山林…………
没有血的浸染,怎会有雾的从容……
此情此景恰与恩师秋萍传道授业之理念不期相合,似乎在这群山迷雾中我们再一次靠近了书法艺术的本源……老师重自然之妙理,经常以一个“玄”字让大家沉与思考!每每看到玉红所书,老师总会发自内心赞扬,我猜测是那质朴的、简单的、没有修饰的线条触及了老师趋于自然,融入自然的艺术追求。传统书者的生态智慧,寄情于山水的文人情怀,让老师原本“雄豪婉丽,冲淡清奇”的艺术风格烟消云散,呈现的只有简洁、质朴、绵密、脱俗,终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我以为于自然中是老师对书法艺术的诠释。
虔诚是古今书者固有的共性,或是因为信仰,或是因为崇尚,亦或是因为认同……
每每深夜总有几个学友没有入睡,坐而论道,不知东方之既白!伴随的还有一壶清茶……触及甘苦,或法书之自娱性时,崔婧言之:“豆灯如炬独自伫立,略有孤苦,但驱寒散黑;深夜伏案凝神落墨,似乎清苦,但自乐修心。”无邪恬淡的小崔令诸友显现出不足一秒的沉默,瞬间又回到谈论笔墨的情趣中来……只有老宋坚持着自己缜密的思维在思考,从他的眼神中能看得出……
老刘、柏霆、大卫、老喻、子强、会东皆是如此,每个人都怀揣这对于书法的执拗与虔诚,沉醉于听花堂、沉醉于井冈山!
但身处于这万山红遍之地,与山、与树、与雾、与生灵相惜后,笔墨却始终也无法畅快起来,老师亦是如此,只有倾临圣教才足以显现她的虔诚。回想老师瞻仰烈士陵园时的凝重、敬献花蓝时的悲怆、循迹先贤时的追思 ,流露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对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理解 ,过多的是对历史的认知和对先烈的缅怀,我才知道于生活中才是书法艺术的真谛。
之后的燕坊古韵、杨万里故园,一直到我们逐一安静的离开都被一种浓浓的情绪影响着,忘乎沉睡的古村落、等待发现的石刻和醇香的客家菜!总觉得听花堂在墨色之外又多了一种韵,像浓雾中的一点墨,正在我们的血液里散开,和着心跳,渐渐地、渐渐地晕染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