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导演曹保平
电影《狗十三》讲了一个孩子在失去中成长的故事。
女主人公李玩是个十三岁的孩子。爸妈离婚,她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娶了新妻子,新妻子生了个男娃。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的,男娃的名字要好好取。爷爷奶奶对她再好,也只能给予生活上的照料,不懂她看的电视节目,也不明白她的喜好。
为了讨好李玩,新妻送了一条狗。李玩对狗狗从一开始的嫌弃到抱到房间到抱到床边再抱到床上,她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无助又被遗忘的生命,她可怜它,也可怜自己,惺惺相惜。她给它取名叫爱因斯坦。做猪肝饭给它吃,一人一碗。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萌发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她看《时间简史》,对天文痴迷。也听摇滚和电子音乐。
爱因斯坦在爷爷逛菜市的时候走丢了。找了好几天没找到。新妻子出了个主意,弄了只别的狗回来,全家骗她说是爱因斯坦。她一眼就认出来不是。
“你们要是弄错了,把这只狗给人家送回去。我们尽全力去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办法。我不是非要只狗。”说这句话的李玩其实在这件事上是成熟、讲道理的。可是大人们硬要骗她,这是她不能忍受的:“你们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狗来就没事啦。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吗。我告诉你们我不要这只狗,我现在就把它抱出去。”
小孩子有多少无奈啊。没有能力的时候不得不听大人的。选兴趣小组是如此,失去了狗以后也是如此。大人们一边讲着人生大道理,一边身体力行地展示着什么叫做欺骗、虚伪和情绪失控。没有人在意一个小孩子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速度快一些,时间就会缩短,是吧……时间缩短,人就会长大得快一点。”这一段我很喜欢,如果我在剧中,一定会和李玩探讨这个话题,可以无边无际地聊下去。可惜李玩身边没有人听得懂,也没人能与内心的她对话。就好像绝大多数的我们,成长的过程都是孤独的吧。欲诉无人能懂,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不语的哀愁。
“回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这句话一语成谶,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人生写照。
爸爸搞不定她的时候,会忍不住用暴力,骂没用,就打,打完了后悔,再来一句:“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等你长大,就明白了。什么时候能长大呢。”
在一次次的被教训中,李玩慢慢长大了“懂事了”。她学会了隐藏起自己的情绪,不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她会跟着大家一起给弟弟唱生日歌,会在酒桌饭局上面无表情吃下别人给她夹的狗肉,甚至在最后街上认出新爱因斯坦时也只是对新主人说了句对不起啊。然后一个人偷偷地哭,是在心里舍不得狗对它告别,也是在告别曾经那个善良纯真的自己。
而影片的最后,是一个巧妙的结尾。弟弟在滑冰场一次次摔倒,心里害怕想休息,却被教练拉起来要继续,没有人在意他内心的感受。他也不喝牛奶,但看到教练凶狠的眼神,乖乖地默默地喝下牛奶。这个眼神,是李玩从小到大面对过无数次的熟悉的眼神。旁边的李玩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像当初小小的无助的她一样。也许每一代人都是这样在一次次被粗暴对待中成长,慢慢融入社会,变成顺从的透明人。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是李玩的姐姐李堂,这个角色其实承担了许多。作为比李玩大了没几岁的同龄人,她是李玩的玩伴和安慰者,也是最初的性启蒙者。但同时,她比李玩先“社会化”一点,会配合李玩后妈说那条新买来的狗是爱因斯坦。这是两人友谊出现裂痕的导火索,李玩意识到姐姐也会骗人,像那些大人一样虚伪,而这呼应了那个她不会发音的英文单词:hypocritical. 李玩的成熟还体现在当她发现男友书包里那个画着世界地图的橙子,她意识到即将失去的爱情却不动声色没有戳穿。她与男友说的最后四句话:你觉得李玩怎么样?你喜欢她吗?那你爱不爱我?咱们分开吧。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不吵不闹,没有责怪,干脆利落,理性平静(这个处理方式让人欣赏)。而就是这个看起来更成熟的女孩子身上还保留着善良与天真(她会在生日会上去关注被冷落的李玩,也会在被告知爱因斯坦找到的时候第一时间非常激动地告诉李玩和她一起翘课回家),在最后李玩认出爱因斯坦时,第一反应就是追过去把狗要回来,反而是李玩退缩了。
影片里有太多引起共鸣的地方:许多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懂事。要在饭局上听那些大人讲虚伪无聊自我炫耀的话,不愿喝酒但也要喝。明明是父母控制不好情绪,还说打你是爱你,还要你原谅。没人在意你内心真正的感受。被承诺的事却因为“更重要的事”而失信。(这在孩子的心里就是我不重要,我没你的工作重要,我没你赚钱讨好别人重要)
可是,电影如果只是在表达成长的艰难这个主题是单薄的。它的另一面是成人世界的不易。
是啊,这个世界有谁是容易的呢。大人也不容易。大人也曾经是小孩,经历过被社会驯化的过程。
影片快结束时,李玩爸爸接到前妻电话,这是李玩妈妈第一次出现(没有露脸),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爸爸最后对电话那头的前妻说:你也一样,保重。然后,车里这两个与电话那头息息相关的人,一大一小,此时沉默又泪眼朦胧。李玩打开车里的音乐,《再回首》响起(这首歌本身就代表了许多遗憾),她问:爸爸,你和妈妈怎么开始的。她爸拿手挡住李玩的脸,开始哭。没有人知道他们离婚的原因。
二婚家庭对待不同生母的孩子,始终是个不容易的难题。新妻子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她自称“阿姨”,给李玩买溜冰鞋(说明她至少有打探过她的喜好,对礼物的挑选用过心),在自己孩子从转椅上掉下来开始哭要打椅子打姐姐的时候,她也是抱起孩子说没事就是被吓着了(并没有出现凶狠的后妈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责骂姐姐)。她那一点点私心和对自己孩子的保护都是人之常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玩也是幸运的。因为爷爷奶奶是爱她的、爸爸也是爱她的、姐姐也是在意她的。只是大家没有理解她、懂得她,按她想要和需要的方式来对待她。
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也一样。没有人可以在成长的路上不受伤。
只是,我们可不可以一边学习适应社会规则,一边保留最珍贵的真诚与天真?可不可以在自己经历这一切之后,对以后的孩子多一分理解、尊重与支持,少一些说教、强迫、控制与暴力?学会把孩子当作一个人,去用心对话,去关注感受,去用陪伴者的身份与他们一同走一程,作为一个多一点经验的同行者,一起看这个世界,给他们支持与鼓励,而不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大的创伤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