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我思】
古代有“望之不似人君”的说法,孟子见了梁襄王后出来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意思是看他(梁襄王)就不像一个国君,接近他也没有什么感到敬畏的。而现在也会有人议论领导不像领导。
倒不一定是提倡官僚做派,但不论是以前的人君还是现在的领导,都确实需要一定的气场的。这个气场不是矫揉造作的刻意,而是通过其本身、权力、仪式予以加持的。
从其本身而言,人君和领导都是需要一点个人魅力的。领导可能业务不需要太懂,但一定要会用人,得人心。如何做到会用人,得人心?要有大胸怀,既要下面的人工作又要在关键时刻懂得回护,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形式主义确实是弊病,任何时间都要破除。但不论是以前的人君祭祀、超会等大典,还是现在开会时领导的座次、讲话等,都是必要的。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树立人君、领导的权威,便于凝聚人心和力量。
最后分享两位历史人物:袁绍和曹操。
就起点而言,袁绍毫无疑问远远好于曹操。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很多人都争着抢着投靠其门下。但袁绍“外宽内忌”,虽喜招揽人才,却不能听取合理意见,导致队伍内部“小山头”林立。而且自视甚高,器量狭小,官渡之战失败后做得第一件事不是反省,而是因为杀死了预言成真的田丰。
相反,曹操虽然强要到一个“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评语,但说到底是宦官之后。但居上以宽上,他饶恕曾经背叛并杀死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的张绣。官渡之战后,当面焚烧通敌信件,宽恕了与袁绍暗通款曲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