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60年代。小时候除了上学读的课本,我是没有什么课外书可以看的。
家中院子的台阶上有一块刻着字的石板,据说是村里盖学校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的碑石。众人一看是墓葬品都没人敢要。
我爷爷认得字,一看是我们王家祖先坟墓出土的,就用小平车拉回家来。
从我认字起,爷爷就常常用手指着上面的字给我念。那一家人生于何时,几个儿子几个孙子都是做什么的。爷爷讲了无数遍了,我总是搞不清。
虽然不懂,但爷爷从前一遍一遍念碑文还是让我对文字产生了兴趣。进而衷情于文学类的书籍。
体育课上的年龄稍大李老师应该是早期读过【水浒传】,跑完步以后,他总会让我们蹲下来听他讲一些书中的篇章,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李逵宋江的名字。
慢慢有了课外书,但大多数家庭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父母那里有钱给我买。
有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了,一个同学不知从那里来了一本故事会。她跑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终于她坐下来,我才凑近看几页她的书。看完一页再等她翻页。心里急也不能够表露出来。
村里农闲季节样板戏开始彩排了,我们小孩子从不放过一次机会。眼巴巴地看着男女演员一遍遍地过台词。
女主角由大队干部的女儿扮演,戏中她要戴一顶杨子荣一样的军帽。帽子底下她的头发被续上了一段假发。
开始彩排,剧情需要她甩一下长发,显示一下英雄气概。可是她一甩头发帽子就掉,帽子被甩掉了几次,爱闹腾的小孩就哄笑几次。
经常看的是【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两段戏。铁梅的台词,最容易记住了。
我有个嫂嫂就因为会唱样板戏被哥哥高看,被我们仰望。生产队一起去地里干活的人很多。哥哥让嫂嫂来上一段样板戏。她说来就来,大大方方就演一段。引来人们阵阵喝彩声。
有一次,她演的阿庆嫂在台上点烟,火柴划了好几根都灭了,烟没点着。我在台下都替她着急。
那时没有电视,看电影是太让人兴高采烈了。只要听说晚上有电影要放,不管是跑场的,还是傍晚就开演的,爷爷总会早早在戏台底下占位置。
我吃完晚饭,就会扛着家里的长板凳去找爷爷。电影开演前找座位的找自己家里人的络绎不绝。再怎么吵闹,爷爷总是坚守在哪里。
开演后,我总爱把看到的告诉爷爷,我知道爷爷爱听我的讲解。哥哥姐姐就嫌我说话。
看完电影,我和妹妹总会一手扛着板凳,从两旁扶着爷爷把他送回家里。爷爷跟四叔住在老院,那是个小巷。没有路灯,夜晚黑漆漆,除了说话声根本看不清人影。
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我记得在大队的戏台子上放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我也站在台下看,人多电视太小,只能颠起脚跟从人的肩头缝中晃动着看到电视上在审判江青。政治活动被我看成了一段文字讲演稿。
1979年斯琴高娃主演了一部电影,名字是归心似箭。等到我们村里放映的时候,我依稀记得是和姐姐站在戏台底下去看的。
电影里有个情节斯琴高娃演的玉贞救了一位东北抗联某部班长魏得胜。他们两在一起时间长了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当时看着玉贞的儿子我不解的问姐姐,他们两怎么没结婚就有了孩子?姐姐看看里旁边的人,没怎么理会。她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还是不好意思?我至今没有问过她。
想想那时我也已经13,14岁了。那些竟然都不懂。
现在想想当时也13,14岁了。这些我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