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跟几位朋友聊天,其中有一位女士心事重重,眉宇间明显锁着愁云,闲谈中不由得哀叹自己命不好——在该读书的年龄不懂珍惜便早早辍学,以至于未成年就去南方打工了;在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得不将将就就委身于家乡同去南方打工同样没读多少书的工友。言外之意透漏着对目前的婚姻家庭颇为不满。
可是,在我们这些熟悉她的人眼里,抛开年少无知的过往,她现在已经是很幸福了!
于是,我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但是,感知幸福却是一种能力。所以,你现在需要培养“幸福感知力”。
听我这么一说,她似乎茅塞顿开,眉宇间云开雾散。
回头想想,我们身边因缺乏幸福感知力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比比皆是。
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许多人擅长仰望别人的幸福而往往忽视自己的幸福,就像我们大多时候习惯了匆匆赶路而忽略了路边的风景。
其实,人生原本只是一个过程,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或长或短的单行线。我们既然无法预知这条单行线的终点落在哪里,也不知道终点的风景如何,如果再不懂得在人生旅途中适当地放缓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那么,这一趟生命行程是不是赶得太辛苦?
我时常在想,虽然我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状况并不十分满意,但我仍然感激我的父母。在那个连一日三餐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他们给我了生命,供养我长大,然后又低三下四到处借钱供我和我的兄弟姊妹上学读书。因此,彼时我就感觉我比同村同龄的许多人都要幸福。
我的这种“幸福感知力”是在小时候就有的。譬如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偶尔能吃上一顿白米饭或白面条,譬如过年时能穿上一件崭新的套在泛着油亮污渍的家织布棉袄外面的蓝布褂子。那时候,身边玩伴小学没读完就辍学的有很多。当我看到他们老早就被当作劳动力跟着父母上山干农活的时候,我更加珍惜我的读书时光。所以,我成了村民眼里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的“别人家的孩子”,用今天的话说是“自发自主”地学习。
然而,“自发自主”学习力的培养,今天已然成了社会上一些人高调宣扬的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既吸睛又吸金的高端教培项目。
今天,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为什么许多孩子仍然不知福不惜福不懂感恩呢?动不动就甩给父母一副无所谓无所求的摆烂姿态。
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的幸福感知力差,而是不懂感恩。在这些孩子眼里,父母为他们做了什么、付出多少都是应该的。好像他们从出生那一天起,父母就欠上他的了。
也许,一对夫妻孕育一个孩子,是这对夫妻在相爱过程中偶然一次动物本能的行为使然。但是,从父母决定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为这个生命负责了,这份责任同时也是社会人对人类发展与延续的连带责任。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到成人,父母为之付出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不可计数。
由此视之,父母是孩子生命的责任人,也是孩子命运的摆渡者。尤其是在孩子成长历程的几个关键渡口(或说是命运转折点),父母的角色与功劳不可或缺,也不该被孩子忽视。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幸福感知力的养成与教育,既要让孩子看见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付出与艰辛,又要让孩子认识到在他(她)成人之前的几个重要渡口,作为摆渡人的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努力。
只有懂感恩,才能提升幸福感知力。
说句不该说的风凉话,世间有太多太多的父母,倾其一生为孩子掏心掏肺,熬干了身躯熬白了头,到头来却养出了一头白眼狼。孩子认为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甚至得寸进尺地认为,父母若有一点没做到位就是欠他的,就该反目成仇。
譬如,把孩子送进大学之后,还得操心就业,还得操心买房买车,还得操心结婚生育,末了还得帮他们带娃。仿佛做父母的欠着孩子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这样的白眼狼几乎随处可见。这是当今家庭教育的悲哀,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败坏。哪怕这个孩子读的是北大清华、985/211重点大学。
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读的书再多仍然不会感觉到幸福。
《增广贤文》里有句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飞禽走兽尚能如此,何况一个读书人?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感觉,那么幸福就需要感知力。
懂感恩,是提升幸福感知力的不二法门,也是牢牢抓住幸福密码的唯一途径。
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领导与职员之间,夫妻之间,都有着相互成就的关系,彼此之间都应感恩对方。
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幸福感知力”教育。必要的时候,父母即使付出代价也该为孩子补上这门课。毕竟,为人父母谁都不愿意耗尽毕生心血养一头不懂感恩的冷血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