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我拖着行李箱从星城来到了帝都。带着大干一场的决心和全力以赴的信念,来到这个我曾发誓非它不去的城市,只因它的灿烂与厚重。
时间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四个月前,我还坐在高考考场奋笔疾书,今天,却在理想的大学里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我曾无比憧憬大学的生活。听说那里是个自由天堂哎,听说那里有天南海北的美食,听说那里有很多牛逼的学长学姐,听说……与其说是对大学的向往,不如说是对“别处的生活”的向往,想去见见那个霓虹璀璨、车流不息的所谓的“外面的世界”,想去开开眼界,想去见见“世面”。
坐落于学院路30号的北京科技大学,享有“钢铁摇篮”、“市长摇篮”的美誉,它的矿业工程、冶金、材料等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两个月里,我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蜕变。开始慢慢适应与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相处,慢慢适应自己处理生活琐事,慢慢适应自己成为自己的“打气筒”……有过埋怨与失落,也有惊喜与感动,每一天都像一条悦动的波浪线,虽有迹可循,但新事物的萌芽也会打乱这个规律。很多时候忙的晕头转向,在不同的活动场地之间穿梭,在不同的人面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很多次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鼓起勇气,走上不同的舞台,努力去争取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我突然明白,高中三年只是一场短跑,你明确终点在哪,你要做的只是在有限的距离内跑出一个好成绩。大学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我看不到尽头。四年,出国、保研、考研、就业、当兵……众多选择摆在面前,我知道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国庆小长假,学校里大部分同学回家过节,很多高中同学发来他们回一中拍的照片,就是在这样的一幕幕之下,我突然明白,自己曾经一心想要远离“三点一线”,远离小镇,回头才发现,心里仍有割不掉的羁绊。如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写到:“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其实,现在的“此处”并不“残酷”,我只是,特别怀念那个地方。
能感受高三,能经历高考,我觉得这是我的幸运。高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没完没了的试卷,是连续的挑灯夜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其实,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我的幸运,不是踏入理想大学后带来的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而是一种处于奋斗状态的的最质朴、最纯洁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感受到很多因人性美而产生的温暖: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不求回报的付出与陪伴、同学真诚的鼓励与帮助。我确信,人生中很难再有这么一次机会,有这么多熟悉你、了解你、懂你、爱你的人陪你一起拼搏了。虽然每天都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但那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努力的自我认知足以消弭一切孤独感和疲倦感。
有位学长曾说:“无高考,不青春。”这话着实在理:高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更是我们农村学子走向更好的人生平台的最好的一块跳板。很多同学走出考场后都说:高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使人生畏,以前都太过夸张了。高考以及为高考奋斗的日子真的是很珍贵的一段经历,每个人经历后都会比以前理性多一点点,成熟多一点点。
好久不见一中。从同学们发来的照片中发现一中变美了,也变得更可爱、更温柔了。难忘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食堂的场景,那速度,舍我其谁;难忘自己曾为了一句“十七岁,要做一点值得回忆的事情”而穿着短袖在冬天里晨跑;难忘无数次下晚自习回住处的路上,和知己畅谈人生,互相鼓励;……难忘这一切。
怀念钟老师。高中三年,他对我的关心和鼓励让我看到了为师者的善良和真诚,而他对家人的尊重更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谦卑和高尚。每次看见他,或是稳若泰山般地站立着,或是一脸春风,微微一笑。他是一个特别温暖的人,温暖到只要稍稍靠近他就能感受到那道光芒。他是我做人的榜样!所以,我立志要成为一个想他那样有温度、有态度、有理想的人,希望他能看到,不负恩师和母校的期望。
高中三年,我最想感谢的老师是班主任杨丽老师。她常常说,自己是舵手,指引我们442班这条大船前行。但她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她经常给我们加油打气,鼓励我们奋斗到底,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必要和意义;她一直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着我们,使我们深谙“要读书,先做人”、“感恩父母”、“尊师重教”等诸多道理。印象最深的是杨老师当初给我们上的“思想教育课”,每次都能学到好多东西,每次都要重新审视自己,一步步地养成好习惯。至今,我还经常想起杨老师说过的至理名言,并用来指引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甚是珍贵!
1931年梅贻先生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慨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我想,所有学校的意义都在于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是一所学校的中坚力量。我将永远感谢陪我走过高中的老师们:时刻给人传递正能量以及教我们“要做一个好人”的王老师,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乐观态度的“不老男神”易老师,超有个性和教学经验的“大哥”杨老师,课上经常开玩笑、课后平易近人的“徐总”徐老师,以及讲课超级耐心的江老师。是他们的付出和鼓励,支撑着我越走越远。
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王巩北归,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其实,心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
在一中读书时,我曾无比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更自由的生活。如今,我想念一中,怀念那段如埋在地窖的女儿红一样甘醇的日子,如晴天,似古城温暖的光。我开始明白,生活不一定在别处,此心安处即吾乡。我也相信,只要仍像高中一样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一样能收获那份因拼搏而产生的幸福。是一中的生活赋予了我这份踏实感和自信力,我将怀揣这笔宝贵的财富,用心去领悟和感受当下的生活,砥砺前行。
今年12月,母校一中即将迎来它150周岁的生日,身为一中学子,我倍感骄傲和荣幸。这里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风建设,时刻感染着我和激励着我。感谢一中,是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学校的时候,曾多次听到优秀校友的故事,他们的成功不仅彰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代表着一中的优秀和辉煌。今天,能够参与和见证一中150周岁的生日,何其有幸!今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始终不忘“忠勇勤谦,严实刚强”的校训。正是有了这样的校训,150年,一中的精神才得以薪火相传,并且随着一中学子的脚步传遍了神州大地,五湖四海。
“聚汨水灵气,集幕阜精英,我们是展翅的天岳雄鹰。”此刻,回荡在耳边的歌声,格外亲切、格外悦耳!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望能成为它的骄傲!
衷心祝愿母校150周年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