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在朋友圈里发有关读书的文章,有人问我,读过的书就会忘记,有什么办法?
01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天,孙子问爷爷,我也试着跟您一样读书,但我不能完全理解,而且我很快就会忘记,那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爷爷拿出一个装煤炭的竹篮,让孙子去河边打水。
小孩来回尝试了许多次,总是装不住水,他气冲冲地去质问,而爷爷则叫他仔细看看竹篮内部。孙子一看大惊!起先那个又脏又黑的篮子,竟在刚才反复装水的过程中,被洗得干干净净。
爷爷说:“孩子,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02
可能,我没有这么深的体会。但我知道,读书并不一定要真实获得什么,哪怕一本书里只有一句话能打动你,就可能已经足够了。记得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看了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受到鼓舞,立马报名参加了书记助理的竞选。我不记得《人生不设限》里的句子,但是如果不读那本书,我的确不会参加那次竞选,可能也就少了那一段难忘的回忆。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以前,在这句话里,我对平庸的理解是,不成功。最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摆脱平庸,不是指读的书可以转变成金钱和地位,而是读书可以使人有智慧,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悦纳自己。
03
读书和听音乐还有看电影本质是一样的,让人有个栖息之地,累了的时候躲在里面转移一下注意力。读书能让人获得心灵的愉悦,饶有兴致地生活,哪怕生活鸡零狗碎,一地鸡毛,也能从中找到一份乐趣。
有时候读到一本书,一段话,一行字,就像是遇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在对你诉说知心话,告诉你不要急、不要怕。大学的时候对于时间管理一直很疑惑,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但是时间怎么都不够用,列的计划也因为时间不够用而完不成。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时,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被解答了,时间是不可管理的,只有精力才能被管理。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意识到那点的时候,我的眼泪忍不住往下流。
04
那读书怎么变得更有用呢?下面有几个方法:
边读书边摘抄句子。这种摘抄不是为了高中应付语文老师的摘抄,而是看到那个句子你就觉得满心欢喜,像看到糖果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果塞到自己的口袋里。如果是纸质书,喜欢写字,可以摘抄到本子上,不喜欢写字,可以边用电脑边打记录,还可以利用手机软件,把拍的图片转化成文字,放在备忘录里,最好放在印象笔记(用法见文末)里,建立自己的句子库。
看到有用的建议,可以联想一个场景。以后遇到了那个情景就能直接使用,因为人对于图片的记忆比文字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如,昨天的文章,给自己充电有三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积极互动,创造体验,那就可以想,下次好朋友过生日,除了送礼物,可以和她一起去体验,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来提高她的愉悦感。
聊天的时候用上看书的内容。输出是最好的老师,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偶尔会想到书里的内容,那就顺便和朋友聊一聊,如此能加深印象。万一记得不清楚也没有关系,那就再翻阅一遍,下次遇到别的朋友再说一遍,印象就会变得很深刻。记得大学演讲,讲得是《自控力》这本书,那个演讲自己反复练习了很多遍,书里的内容至今都还记得。
05
开公众号的原因,也是因为我喜欢文字,想记录自己当下的想法,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书里的内容。把书变成文字,其实是一个加工的过程,把作者的原材料放进“我”这部机器里。而“我”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经历,所以就会产生独一无二的产品。我的读后感就是我和作者的一场对话。
而且通过文字,我可以把心中所想,分享给能接受的人看。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则会觉得是鸡汤,还有些人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有用吗?” 现在的我并不在乎了,因为方法只有用了才有用。
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甚至自己也做不到对自己的感同身受,只有当下是真切可感的,如果能遇上有相同想法的人,那已经是天大的缘分了。
推荐阅读:印象笔记的用法 给你一个外置大脑,你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