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上学,起早贪黑,下雨天,穿雨鞋,走泥路,下雪天,鞋子里全是湿冷的水。
学校的大门,是大铁门,有点坑洼,上面还有洞,也不晓得怎么回事;铃声是手动的,铃铛在屋顶,绳子悬在下面,挂的略高,以防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拉铃;厕所就是茅坑,坑位很少,下课去厕所都是熙熙攘攘,而且很臭。
校园里那个生涩,笨拙的铃声伴随我的小学生涯。
初中,条件稍微好一点,泥泞没有了,但是破砖烂瓦是随处可见。
高中,终于,对于当时小乡村来说,设施很豪华了。
老家门口巷子里至今是泥巴路,阴天下雨,泥泞不堪。
今天第一次刷到龙子湖校区的新闻,有种热血沸腾,吐血的冲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世代为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父辈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能考上大学,不再吃耕种的辛苦。
最近几年,天气极端,每年收成很差。
种地的收支基本是平衡的,根本没有钱赚。
每年夏天,不停的抗旱,不停的抗旱,秋天还有雨涝。
我们有错吗?
只是不想再吃苦,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
只想要多一点教学资源,只想让更多学子有学上。
我记得我高考考了520多分左右,堪堪刚过二本线,只能上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专业也要被调剂。
高中辍学的比比皆是,不,是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考上好的大学,依旧凤毛麟角。
大多数,外出务工,结婚生子,年纪大了之后,回归故土。
再次循环父辈的老路,寄希望于孩子。
人微言轻,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
感谢创建龙子湖校区的先辈,有大义,有作为,有理想。
赌上前途,开创新天地。
祝好,希望河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