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涵养师德”芝罘区种子教师成长营体会 (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工程集中研修学习体会
烟台市芝罘区锦绣小学 段波
2019年4月28日
为期5天的“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工程集中研修学习”结束了,带着一份意犹未尽和不舍,我们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这5天的历程,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5天的时间很长,因为这是我重新认识自我的漫长过程,5天的时间很短,因为这是我度过的充实、美好时光,各位领导专家的博古论今,博大精深都深深吸引了我,总害怕时间慢慢的过去,但该过去的还是要过去,重要的是我迎来了新的开始,我心灵得以升华的开始!
在本次培训当中,我有很多深深的感动,难以忘记张市长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5天的时间跟我们学员一样学习,一样用餐,一样的专注,堪称我们的典范;邓司长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为我们深入浅出的解读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郭齐家教授的拍案而起,让我的心灵得以震撼,强大的祖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辛意云教授76岁高龄在给我们讲座的接近2个小时过程中一直站着,没有喝过一口水,他用行动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觉醒;韩星教授带领我们走近圣贤,体味圣贤;郭文斌教授用诙谐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上;王文静院长让我们明白了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当读书作圣贤耳;田佳老师用那温润婉转的声音,带领我们体味人生,回味人生;还有红衣志愿者,他们在默默地用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含义。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本次学习对于我来说就是立志的过程,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学习,努力践行,向内看,向前跑,不抱怨,尽己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求立志而圣,只求立志为教。
遇见人间四月天
芝罘区教科研中心 姜春波
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工程集中研修学习体会
人间四月,花月正春风,我有幸参加了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工程集中研修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这次研修活动,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本次研修的课程安排紧凑,课程形式多样,搭配合理巧妙,每一堂课都是满满的干货。“经典诵读”“专题讲座”“主题沙龙”“学员还课”“互动课堂”“经验分享”“视频学习”“家书时刻”等课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运用各种形式启迪心灵。无论从老师的个人魅力、广博而深厚的学养,还是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脚踏实地,都深深感染着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为人师表 ,想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作出正确的示范,成为值得学生效仿的对象。邓传淮司长的高端引领、坦率幽默,郭齐家教授的慷慨激昂、真诚感人,辛意云教授的向死而生、生命觉醒……无不感人肺腑,激人上进,这些都给予了我们奋斗的动力和力量,激发我们自己要不断的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将所知所学教给学生,使学生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为人师者,首先要立德修身,做好自己,方能教好学生。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德”,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生命教育意识。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培养有德行的人,尤其是品德高尚的圣贤君子,要遵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路。这与“四有”好老师标准不谋而合。因而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品味和传承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就成为我们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华传统美德以孝为根,以敬为本。“孝亲尊师”是根本,也是和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道德基础。《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我们要把“孝亲尊师”作为涵养师德的根本,注重自身修养,“学而时习之”“向内求,向前跑”,通过自我觉察,生命探寻,反思生命成长中的问题,以不断的完善自己。树立更开阔的生命格局,以个人身心和谐的实现推动个人与家人、同事、学生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做到“修己达人”“天下为公”。
在这个中华文化复兴的美好时代,我遇到了美好的人间四月天。俗话说,“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我愿在这个美好的春天,学着向中华经典借一分清香,向前辈先贤借一分深情,固守一份历久弥坚的信仰,坚守一份纯净若水的眷恋,成为更好的自己,脚踏实地、尽己所能地为烟台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相见恨晚、相聚太短
烟台十三中 刘安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来到了北京大兴区参加了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工程集中培训,张市长和宋局长等领导们率先垂范、认真学习的态度深深感染了大家,学习热情分外高涨。总结几天来的学习,感觉这次培训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
一是“高”。这是一次高端的、高层次的培训,北师大组织了很高层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给我们开展课程,邓司长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让我们理解了教育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而增强了从事这一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也懂得了学不躐等关于教育公平的有关理念,在此后的工作中必将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深”。王院长、韩教授、杜教授、郭教授、辛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将他们在众多专业领域的长期潜心研究的心得、成果、经验倾心传授给我们,尤其是辛教授的娓娓道来,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论语》的解读结合在一起,深刻而又惊醒,让我们从文献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既丰富了我们的文学素养,又学会了从经典中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母亲,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女儿,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妻子,尤其是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老师,这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慢慢的思考,从经典中一一寻求答案,这几天的深度课程,让人有相见恨晚之感,它们将我们从肤浅的字面阅读带到深层的哲理思辨。
三是“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尤其是语文老师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这一个周的课程却以它新颖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缤彩纷呈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国家政策解读、经典导读、人生阅历的展现、文化沙龙的现身说法、电影主题的研究、冥想体验、学员还课等等,精心的课程设计让我对传统文化的感觉越来越亲近,在我面前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不由得想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一周的时间在充实和感动中度过,学员代表们的倾心分享,让会场充满了温馨和满满的正能量,总感到意犹未尽,希望时间过的再慢一些。好在有即将开始的百日学习可以弥补这种遗憾,让我们静心期待。这次研修的课程就如一次师德涵养的盛宴,色泽芬香、回味绵长,当然还需要日后的学习继续来品味消化它,为自己的生命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让这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
涵养内心 做幸福教师
烟台十一中 孙云霞
时在中春,阳和风起。在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4月21日,我带着校领导的声声嘱咐,满怀一颗求学之心,跟随芝罘区28名种子教师进京参加了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工程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第11期培训活动。五天的学习,聆听了各位专家、老师、同行们的报告、讲座、体会,收获满满。从第一节课《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到电影《无问西东》,从邓传淮司长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解读到河北衡水中学信金焕老师的成长历程,从81岁郭齐家教授的康康陈词、拍案疾呼到辛意云教授自我生命的觉醒……给我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职业的重要性,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教书,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为师之本,更是立国之基。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铺路石”,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然而,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却常常叩问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郭齐家教授对师德的解读,让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做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我仍然清楚的记得初上讲台时那份紧张与惶恐,但当看到那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学生注的面容,我紧紧地把“爱”与“责任”刻在心间,每天我都第一个到班级,安排好学生一天的学习任务,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至今我能清楚说出我所教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记不清多少个中午和晚上,我在办公室、宿舍里与学生一对一地讲解,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我放弃了回家休息的时间带领孩子们研学。天道酬勤,近几年我所带毕业班的孩子们70%考入了理想的高中!我想,没有什么比看到学生们的笑容更幸福了!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一桶水”理论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但人生凡世间,各种琐事繁乱不断,皆为借口,怎么办?此次聆听了王文静院长指出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使我犹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想想张波副市长,每天工作那么繁忙,都能挤出早上六点的晨读时间,从不间断,她这种孜孜以学精神让我自惭形秽。从专家和领导们那种求学的精神里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自此我为自己安排了每天读3篇文,书600字的目标,也让我在求学中体验“不亦说乎”。
(三)加强“内省”,提高专业修养
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郭齐家教授的学识为我折服,郭齐家教授的精神为我向往,这样的大家还时时“三省吾身”,我之更应时时“内省”,前几年教学中,每次讲完一个新单词或一个语法,我都习惯问孩子们一句:“Do you understand?” “Are you clear?”,然后听到他们响亮地回答:“Yes!”我便自以为是地骄傲呢,现在想来只让我忏愧的汗出如浆。教师要不断的反省自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时检讨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时时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合乎专业素养。更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领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箴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将学习、探索、努力的优秀品质内化。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教育者,任重道远。我会在前行的道路上研读经典,向内看,向前跑,去习气,去伪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做快乐、幸福教师。
浸润中华文化 涵养师德师风
烟台御龙山学校 张康康
有这样一种文化,她含英咀华,默而无言,虽与你遥隔时空的两端,无声的召唤却令你心驰神往;有这样一种文化,她饱含着华夏民族五千多年的芬芳,将古代圣贤的为人、为师之道向我们一一展现。这,就是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五天的培训,我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中华文化,期待更加亲近她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每天清晨的经典诵读,每一次课堂上的奋笔疾书,每一次启迪心灵的聆听,蓦然发现,中华文化之大美,其实已触及我的内心深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告诫我们为人师者理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谈举止都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期待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教育,不仅是春风化雨般的言语教导,更是身体力行的行为世范。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这是我们为人师者需要时刻谨记在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从老师这里获得成长的营养,学因为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师从学生那里汲取鲜活的教育素养,教因为学而益精,而益新。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我们只有“满怀鲜花”才能“送人玫瑰”。
沿着圣人的足迹,我们一路探寻。在讲台上,我将不仅仅“一支粉笔写青春”,不仅仅止于“授业”,而是先从“传道”开始,谨记《礼记.学记》中所说的“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其五年,润泽一生。在生活中,我将少怨怼,多自查自省,牢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诚信、勤奋的人,为他人更多更好地做事。
每日诵读声声,犹如圣人之言振聋发聩。我将虚心践行,穿越世俗,越过平庸,成就那个有信念、有追求、有情怀的自我。
北京,是一个新的自我开始的地方,我将在春天里种下这一粒种子,期待着来日里长成参天大树。
点燃,奔跑,让中华文化滋养心灵
万华小学 梁彩霞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调整心态。是的,心态决定一切。心态的好坏取决于心灵的好坏。教师需要美好的心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而美好的心灵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非常幸运,能作为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种子教师参加为期一周的北京学习。在张市长的教诲中,在王院长的点燃下,在各位教授的引领中……我的一颗心在蠢蠢欲动,这是不是生命被唤醒的表现呢?
1、 点燃,从我先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们常说,
用传统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近几年的国学热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对传统文化又真正的了解多少呢?如果没有一桶水,没有常流不断的活水,我究竟能给得了学生什么。王文静院长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根本目的是学以成人。作为师者,这不正是我们所应该具有的并应传授给学生的吗?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根深才能叶茂,厚德才能载物,我会在学习中华文化的最要处用功,在心上用功,去习气,去伪善,点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我先行。
2、 奔跑,与你同行
“国家是一棵大树,根是什么?根就是文化!根在,多大的风雨都能扛住,如果根断了,这棵大树,总有一天会轰然倒塌。”反复地读着习总书记说的这段话,总能让我幡然醒悟,总能让我斗志昂扬。邓传淮司长说:干教育要用心、用情、用力,我想说: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用心、用情、用力。生命的自觉是不抱怨,生命的自觉是我能行,生命的自觉是修己以安人……这不正是心的涤清,心的磨炼吗?读圣贤书,所学何为?还记得80多岁的郭齐佳教授,谈到教育问题,瘦小的身躯中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还记得76岁的台湾国学大家辛意云教授,他说,人真正的生命,是从人有了觉醒后才开始的;还记得特级教师信金焕,她分享的“三天——一百天——一辈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文化的美德,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师德的“根”之所在。点燃奔跑,才能走向生命的自觉,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我愿与你,与你们同行。
在这个四月,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却收获了整个春天。
学习,是成长的唯一通途
芝罘区塔山小学 姜健华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妇孺老小,皆耳熟能详。而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还是这次来了北京学习之后。
来学习的初衷,源于对北师大的向往。来了之后是到大兴,些许有些失落。原本的想象里,是在北师大的校园里徜徉,好好感受一下我慕名半生的这所全国最高的师范学府的文化浸润。但一走进学习的课堂,我很快就被学习内容吸引住了。古典文化是有魅力的啊,这千年传承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不愧为我们文化宝库的瑰宝,它是那样的熠熠生辉,照亮了我的心灵,给了我年过不惑之后的再一次成长。这成长,既有学识上的、观念上的,更有品行上的、思想上的。
修身正己。经典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直达内心深处。通过学习经典,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平时在工作里,还是有抱怨的,比如评先树优没有自己,就感觉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没有我。如果看到了别人玩了一点儿小心思便如鱼得水,更觉得不公平。就这样患得患失,自己过得也不愉快。通过这次学习,觉得真是古人圣明,《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之态,人皆知之,为何唯独我如此在意?那我修炼好自己了吗?我做到了身正言谨了吗?没有,我不也是抱怨吗?如果我做好了自己,别人也是会认可的,因为外人看我,“如见其肺肝然”,我不是应该先修炼好自己吗?这样让我想起了有句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教书育人。通过学习,也明白了教学是很神圣的事业。一个学生,能够择良师而从之,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自己呢?做得怎么样呢?《礼记.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个好老师,要深谙教育规律,从而对学生引导而不是强迫,对学生严格而又不压抑学生的人格,使人亲近而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良师。我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这些?我业余时间好学上进,做到教育理念日日新了吗?我时时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吗?我没有,反而觉得自己太忙,琐事太多,所以无暇学习,自然进步就缓慢。那我何以为师呢?以后,我要认真学习,为教书育人做知识储备。
齐家教子。以前是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女人也在职场,也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所以齐家教子也是女人要面对的课题。我该怎样管理好我的家庭呢?怎样教育好我的孩子呢?这次学了经典,我知道了坚持和温和的力量,我要用经典充实自己,引领家庭,尤其是引领孩子的德行,让她茁壮成长,成长为一个好人。
这次学习,是与经典最美丽的邂逅。这次学习才如一粒种子,播在我的心田,我将勤浇水,让它成长为一片树荫!
自我的生命觉醒
国翠小学 梁紫玲
短短五天的学习,听了几位大师的讲解,真的感觉到顿悟,生活中很多以前比较纠结的事情,忽然觉得原来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辛意云教授的豁达心胸,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值得我学习,总感觉生活不容易,看看辛教授的经历“你是要生还是要死?”,这是何等的心理煎熬,也许正是小时候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才塑造了辛教授如此豁达的心胸,现在看辛教授满脸的满足、慈祥、豁达,自己的一些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心悦接纳呢!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好沟通的家长,面对这些家长的时候更多的是抱怨,抱怨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现在想来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因人而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不正是因为自己胸怀不够坦荡,心胸狭隘,才常常忧愁哀戚。想到这些在今后的沟通中一定针对不同的家长设身处地的为家长想一想。
在教学中有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有没有抱怨学不会的孩子呢,有!“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王文静院长、郭齐家教授、钱翰教授、郭文斌教授无一不在阐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立德树人必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传统文化与教育——找回初心,以“道”为本
烟台第八中学 马晓玲
中华文化涵养师德,这是一个深刻而美好的想法,非常符合我们的现状。毋庸讳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然而这绝非单纯某一方造成的。
传统文化之涵养,在本质上,首先,用古贤的道德与智慧,洗去长年积压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心头的功利的尘埃。当人们放下面子,放下各种顾虑和贪欲,如此,人们不会继续蜷缩在井底争夺蜗名蝇利。当我们的心底一片光明,依然如旧,相信美好,相信温暖和爱,我们的心亮了,眼睛也亮了。
其次,传统文化之涵养,可以让我们在每个细节中做好自己。晨读儒家经典,为的是为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调整自己,保证理性、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只有教师和家长成为善良、温暖、坚强、乐观的人,学生才能成为同样的人。此前我一直相信,要影响别人,先做好自己。这是同一个道理。
特别想提出的是,教育也是家长的事,而且家庭教育特别重要。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教育。
第三,以传统文化之“道”为本,从此出发去教育学生,学生的心灵境界提升了,学习方面的“艺”“技”自然会得到促进。若拥有一颗充实快乐的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勤奋努力,遇到挫折也会正确地调整。
所以,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最终目的是涵养师生的灵魂,师生一起成长。
与经典同行,开启觉悟人生
芝罘区南通路小学 韩静静
五天的学习时间短暂而充实,非常庆幸能有这样让自己终身受益的学习机会,此次学习的收获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触摸经典,与传统文化同行的每一刻都在震撼并净化着我的心灵。邓司长的幽默风趣而接地气的讲话,让我把习主席的教育精神理解得更加准确而完整。我明白了“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秉承时代的责任,做好自己平凡而光荣的工作。顽童般的76岁的辛意云老先生用他自己生命觉醒的历程,进行了不一样的论语解读,开启了我理解经典的大门,我懂得了人生是一次艰苦的跋涉,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阳光雨露,也有暴风骤雨,惟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所遇到地一切,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有她存在的意义。郭文斌教授的无私奉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四句教”中包含的文化之博大精深。我们学会了从经典中、从生活中、从电影里去感悟生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重新认识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从阅读经典开始,让经典引领我们走出迷茫,向内看,向前跑,不抱怨,担己责,与更好的自己相遇。传承经典,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滋养和转化自己的德行,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努力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感恩遇见经典,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