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设计是《About Face 4》中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法,意在为行为设计提供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使其更好地满足用户。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
- 什么是目标
- 目标是怎么产生的
- 目标导向设计的基本流程
什么是目标
- 个人目标与商业目标
目标指的应该是用户的个人目标而非用户所在公司的商业目标,举个例子,我们会认为会计的目标是高效地处理发票,然而这其实是公司的目标,会计自身可能更关注的是怎么体现自己的价值,怎么让自己看上去更胜任这个工作。个人目标的满足与否关系到用户的情绪以及效率等问题,如果个人目标得不到满足,往往商业目标也无法达到。所以要能正确识别用户目标。 - 目标与任务和活动
目标经常会与任务和活动混在一起,目标是对最终情况的预期,而任务和活动只是达成一个或者一组目标的中间步骤,它们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以前,如果要出远门,人们的目标就是能够快速、舒适、安全地抵达目的地,为此,他可能会选择四轮马车,可能会随身携带一些防身武器。而现在,目标还是一样,快速、舒适、安全,但是人们选择的是飞机,而且为了安全考虑,身上是不能带武器的。
可以看到,目标是不变,是受人类动机驱动的,而任务和活动会依赖于当前的科技水平。 - 目标要满足情境
不同情境下用户的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工具,用户更希望其更有效率,而不是每次都要在系统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慢慢操作,反之,对于一些公共的设施,比如导航板、公共信息亭等,则应该保证易于学习,要有足够明确的指导机制。
目标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块其实就是心理模型的一些相关概念。
有三个模型:实现模型、心理模型、呈现模型
实现模型是机器或者程序运行的逻辑,是具体的运作方式。比如每次你打开程序,调用的是什么代码,输入之后哪些函数会响应等等,这是工程师们的思维模式。
心理模型是用户自己对机器和程序的理解,比如很多人会觉得插上电源之后,电会像水流一样从一端流到另一段,但实际上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一些电子产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呈现模型位于前面两者之间,指的是程序最终表现出来的样子。
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从用户的心理模型中产生的。
我们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最后的呈现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心理模型,这样用户用起来更加舒服。不幸的是,现实中大多数程序比较偏向于实现模式。
目标导向设计的基本流程
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研究、建模、需求、框架、提炼、支持。
研究指的就是通过用户访谈和观察,竞品分析、战略和市场研究等,获取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建模指的是利用研究获得的数据,综合分析得到用户模型以及一些行为和工作流的模式,可以用来指导之后的设计工作。
需求指的是将人物模型置于一定的场景中,提炼出各种需求。
框架指的是将需求整合成功能模块,并搭建好整体的结构框架,比如页面之间怎么跳转,功能流程怎么实现等。
提炼指的是将框架进一步细化,主要是视觉方面的,产出的是高保真原型。
最后的支持指的就是开发了,其中还包括了验证,迭代等。
每个点都只是简单提一下,因为展开来讲东西很多,之后再单独地对每一个点做详细介绍。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