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田俊国老师的21天心力提升训练营,今天是第一天。
1.学习内容
学不多重守,即学习态、不焦虑、多交流、重转化、守纪律。是学习要求,也是学习方法。
2.这些内容对你有什么触动或启发?
这个是学习方法的介绍,以前课程中听到过这个内容,半年之后,再次学习,又有不同的感觉和收获。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对后续的课程收获有很大的影响,感觉这个安排还是特别有用的。
在学习态方面,我没有问题。我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对不焦虑、多交流和重转化体会比较深刻。这三点也是学习任何内容要取得效果必走之路。不焦虑和重转化这两点在日常工作中有接触,比较熟悉,但运用技巧还不行;对于多交流,以前不重视,这次学习要认真做,多看,多评论,多交流,争取除了课堂学习外,能和学友们碰撞出思想火花。
(1)不焦虑
这一点来源于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上一次听田老师的课时有这个内容,但对这一点感受不深刻,没有特别明白,后来在学习中有体会,又找出来听了一下,突然就明白它的原理和意义。我感觉有时候看书或者学习时,有些东西没有领悟,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也无法把所学的内容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想不起来,好像已经忘记了。但如果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脑子里马上会把这个知识从记忆的深处拎出来,重新进行建构。这个叫法比较多,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螺旋式学习,田老师用“啐啄同时”这个词非常形象。
所以在学习时,如果没有领会,就是机缘不到。
2重转化
其实说的就是学习的知识如何应用。学习是为了改变,是为了和生活发生关联,所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或者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智慧或能力。总结起来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自我折腾的过程。
3.多交流
以前听课不重视这个,以为看别人东西是浪费时间,自己好好学就行了。现在才明白,不是这样:因为看别人作业就是和别人的思想进行交流、发生碰撞的一个过程,反过来也可以反思和对比自己的学习效果。其实就是社会化学习。
转化和交流其实并不比自我学习消耗的时间短,而这个过程正是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
其次,如果作为一个老师,要注意两个方面的交流,教学过程安排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和老师互相交流的过程。“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教学相长指的就是师生进行交流,教师才可以从学生中学习。
3.下一步准备做什么改变?
(1)按部就班,按照要求学习。
每天利用早晨洗漱和做饭时间听音频至少两遍;然后反思打卡,早上7点之前做完所有功课;晚上9点~9:30浏览其他学员作业并点评,并用笔记录收获,第二天早上,根据交流学习所得对作业内容进行完善和修改。每次作业内容不少于1000字,而且必须根据复盘日记完成一个案例分析。坚持到培训结束。
(2)教学设计中安排交流环境
优化教学设计,安排学生互动的内容,如果课堂时间紧张,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教师也要积极参与,不能满堂灌。
启发学生讲案例,每节课都设计一个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专题,教师一定要看,并搜集优秀案例。
4.金句
1.任何学习都是师生合作的结果:”啐啄同时”,小鸡在里面啐,母鸡在外面啄,母鸡和小鸡同时用力,小鸡就出壳了。
2.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写软件,改写做人做事的APP。
3.知识掌握的标志就是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每个人把个人版本的理解拿出来与他人交换,就形成聚合效应,就能够学的更多。
4.学习的收获不在于学习的认真程度,而在于做练习的认真程度。学习的点滴收获,都是自我折腾的结果。
5.只有把知识运用于工作,生活并解决现实问题,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和生活能力--重视知识应用。
5.案例分析
(1)事件Fact
Ⅰ过程
2021年8月,我参加田老师的教学动能升级训练营。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学习方法,没有理解,也没有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只是完成了听课和做作业,每天看其他学员的作业不超过10篇。
Ⅱ结果
当时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有收获,很受启发。但因为没有在教学中应用,所以现在对,学习内容忘的一干二净。通过学习改变工作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结果并没有发生,结结实实地验证了“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这句话。
(2)感受Feeling
Ⅰ当时是怎么想的
当时学习过程也比较投入,比较认真,反思日记每天写,按时上交。感觉收获很大,还写了几篇公众号文章。在反思时也能够联想经验和规划行动。
Ⅱ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想
当时以为好好听音频课程,好好做作业,就会有很大收获。其实当时从认知层面确实有收获。
(3)反思Finding
Ⅰ觉察
我发现不管学习多么认真反思,作业写的多么好。如果不在实践中应用,如果不和现实问题发生联系,在好的学习结果都会归零的,再好的反思都会被遗忘。
Ⅱ收获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思考----(交流)----联想和反思----应用。其中应用过程中,不可能把学到的所有知识全部应用,但哪怕只要应用一个点,就会有收获。不能贪多,一次践行一个;掌握之后再践行另一个。
这让我想到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介绍:“打破旧习惯,才能培养和建立起来好习惯。好的习惯通过刻意练习是可以习得的。……13条准则(戒律)不要同时去实施,免得分散注意力,而应在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实行一条准则。当我掌握了一种美德并养成了习惯,再实行下一种。直到把13条完全做到。”所以在践行中一次练习一个就可以。
(4)行动Future
Ⅰ下步行动
在17天的学习中,我可能做不到练习,只能做到规划行动这一步。所以这17天,我就是认真学习、认真反思、认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尽可能的多联想,多维度的规划。但课程学习之后必须从规划的作业中寻找实践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Ⅱ预案
写下来,公开在平台发表。每天对过程进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