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按照夏商周断代史研究的结果,大约确定它开始的时间为前2070年左右。
历史上称夏朝这段时期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至少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有以下几种。
最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夏”为夏后部族图腾的象形字。
那么夏后部族的图腾是什么呢?现代有学者认为是古老的“人面鱼纹图”,这里不再过多解释,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人面鱼纹图”最终演变成篆体中的“夏”字。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认为姒姓的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zhēn xún)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共同组成了部落联盟,而且这个联盟以夏后氏最强最大,其被推为联盟首领,并以“夏后”为国号,所以建立朝代以后,便以“夏”做为了朝代名号。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后,被称为“夏伯”而得名。
不管“夏”朝名号怎么来的,但是随着这个名号的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了,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有明显进步的。
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旧势力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起夏启的权威。有扈氏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拒不朝拜夏启,这让夏启很恼怒,于是亲自领兵进行讨伐,最终双方在甘地摆开了阵势。
战斗开始之前,夏启作了一篇名曰《甘誓》的誓辞,并召集来六军将领进行训诫。
夏启说:“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御者不能使车马阵列整齐,这些都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谁不听从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
对于战前的训诫,就应该像夏启一样语气强硬,内容掷地有声,表明奖惩的措施。
夏启还是受到绝大多数部族的拥护的,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于是最终在甘地(今位置不详)击败了有扈氏。
这次的胜利,实际上也代表当时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夏启自建立夏朝以来,感觉“伯”这个称号已经无法跟自己的身份相匹配了,于是他就发明了一个字“后”,以此表示最高统治权力。因此夏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称“后”,因此夏启就是“夏后启”。
相传夏启能歌善舞,因此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被后世称为“钧台之享”,这还不尽兴,后来夏启又在“天穆之野”表演了歌舞。
夏启不仅善歌舞,而且善创作。相传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九招》等都出自夏启之手。
夏启的音乐爱好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长子太康。
因为太康从小就沉浸在父亲所渲染的歌舞升平里,因此他觉得世界就应该是这样,天下就是如此安宁和富庶。
所以作为储君的他生活上非常奢靡,夏启此时也认为天下尽归自己,已经有了享乐的资本,自己的生活都不去收敛,更不去管太康的生活。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估计是夏启活的过于安逸,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所以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根据自己制定世袭制时的规定,他死后自然由长子太康继位天子。
那么太康的执政怎么样呢?
太康自从成为了天子之后,生活上更不加节制,大兴奢靡之风。
他感觉阳翟这个地方过于狭小,没有国都的气派,于是大兴土木,在斟鄩(zhēn xún,一种说法就是今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建了一座大城,并兴师动众的进行了迁都。
迁都以后,太康更加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因其大兴土木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致使百姓负担加重,怨声载道;太康不务正业,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而外部夷族也抓住了机会伺机背叛。
这些周围夷族中,以东夷的反叛最为严重,这其中是有历史根源的。
早在炎黄时期,东夷其实是跟炎帝、黄帝部族并列的大部落联盟,直到蚩尤被战败实力才开始减弱。
后来为了加强东夷的统治,黄帝安排自己的儿子少昊入驻其中,从而实现了相当长时间的统治,此时期东夷有部族开始向华夏族归化。
然后东夷毕竟骨子里是高傲的,他们始终觉得输给炎黄不甘心,于是才有了颛顼时期的共工氏的反叛,才有了舜帝时期三苗的反叛。
而太康时期要反叛的这位东夷部落的首领,可以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那就是后羿。
注意,这个羿可不是帝喾时期那个善射的大臣,而是东夷一个大部落的首领,但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善于射箭。
羿瞅准了太康时期的乱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chú)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并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部族。
羿的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只成为一个部落首领,在他心里,只有天下之主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所以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一举推翻太康的机会。
说来也巧,这个机会没有多久就悄然到来了。
有一次太康觉得无聊,于是离开国都斟鄩到洛水以南狩猎。结果这一次玩得确实尽兴,一连数月都不曾回到国都。
羿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绝好时机,于是率军偷偷地袭击了毫无准备的斟鄩。
斟鄩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攻破,于是羿夺得了夏朝的政权。
太康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不敢再回斟鄩,又怕羿赶尽杀绝,于是远逃外地。
这段历史被称为“太康失国”,可悲啊,夏朝刚刚经历了二世,就因为自己的奢靡而亡了国。
《史记》记载说,羿流放了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到洛水边,他们因悔恨太康失德而亡国,写下了《五子之歌》,其中因叙述大禹的训诫而成为经典,被收录在《尚书》中。
但是作为新的统治者,羿的日子过得也没有那么轻松。
因为大禹的影响力在当时各部落中还是非常大的,你将大禹的天下抢了,还将他灭了族,那么这些支持大禹的部落是不会甘心的。
因此鉴于这些考虑,羿没有自己当“后”,而是重新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后”,但是此时仲康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羿的傀儡。
因为大禹的后人还是“天子”,天下还是姓“姒”,所以羿因此安安稳稳当了好多年的“幕后天子”。
后来仲康死了,羿又立了仲康的长子姒相为天子。
然而此时的羿年龄已然不小,他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幕后,于是他就动了自立的念头。
此时羿的势力已经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他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不把姒相放在眼里。最终,他找了个理由废掉了姒相,自立为“后”,史称“后羿”。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神话故事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这里的后羿跟取得夏朝政权的后羿并非一人,然而大多数人将他们混为一谈,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
神话故事中的后羿,本应叫大羿,或者司羿,因被后人讹传而成了后羿。
大羿在年仅五岁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在深山,自幼在山林中成长。他善于射箭,后来成为帝尧的射师,被帝尧封于商丘。
相传帝尧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大地被烤焦,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
帝尧命令射师大羿射杀太阳,于是大羿以他精准的射术,顷刻间射去了九个太阳,从此大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对于大羿的妻子,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宓(fú)妃,也就是“洛神”。
相传宓妃为一绝世美女,而且善奏七弦琴。一次她在洛河边演奏,被河中的河伯给听到了,出于好奇他便浮到水面看个究竟,结果这一下就被宓妃的美貌给吸引住了,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一下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中,因他誓死不从河伯,因此被河伯所幽禁。
宓妃因不见天日而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
大羿有一次路过洛河,听到了这美妙的七弦琴声,顿时觉得心神通透,因为好奇这声音为何会来自河底,于是便向洛水周围的宓妃族人询问。
宓妃族人于是便把河伯抢宓妃之事告诉了大羿。
大羿听完后非常气愤,于是趁一次河伯不在,他偷偷潜入水府深宫将宓妃救出。
宓妃对于自己这个救命恩人非常感激,通过接触后便对他有了感情,于是两人从此相爱。
河伯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吸附洛河之水,然后吞吐淹没了宓妃族人的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
大羿见河伯祸害生灵,一怒之下拔弓就射,没想到这一箭正射中河伯的左眼,河伯疼痛难忍,仓皇而逃,从此再也不敢作乱。
也就是从那刻开始,大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之后大羿被天帝封为“宗布神”,而宓妃被封为“洛神”。
因这个传说太过美好,后世对宓妃的美貌多有向往,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三子曹植便写过一篇长赋《洛神赋》,此赋虚构了他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嫦娥。
相传嫦娥为帝喾的女儿,后来成为了大羿的妻子。
大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其中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来到了大羿身边。
但是逢蒙这个人可不是什么好人,此人面上极力逢迎大羿,以取得大羿的信任,暗地里却心术不正。
大羿射日的事迹后来被西王母得知,为了表彰他为天下百姓做出的贡献,西王母赠与了他一颗不死药。
西王母我们之前讲过,道教的《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认为盘古于太元圣母生过一男一女,男的是东王公,女的就是西王母。相传凡是升仙的人,必须“先见西王母,再谒东王公”,最后才能见元始天尊。而最早的“三皇”中的天皇氏兄弟在这里也都认为是西王母所生。
西王母作为上仙,自然对下界的事了如指掌,所以才会赏赐给大羿不死神药。
大羿如获至宝,本想与嫦娥一起分享,但是考虑到只有一颗,一时拿不定主意。
到家后大羿嘱咐嫦娥将这颗不死药收好,以便之后计划如何服用。
但是不想窗外竟然有人听了个正着,这个人就是逢蒙。
从此逢蒙就打起了不死药的主意,有一次他趁大羿外出,到其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了不让逢蒙得到,情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最终飞到月亮上成了“月宫仙子”。
后羿回到家后不见了嫦娥,一找不死药也不见了,于是捶胸顿足,仰望月亮呼唤嫦娥名字。
他的呼唤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了嫦娥的身影。
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遥祭嫦娥。
这也就是中秋节拜月风俗的来历,而这个版本的“嫦娥奔月”也被广为流传。
当然这也是最美好的一种版本,《淮南子》中的说法是嫦娥为了成仙而私自吞食了不死药,甚至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屈原的《天问》中的说法更加离谱,说后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对妻子嫦娥有不忠行为,他竟然和河伯的妻子发生了暧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一气之下就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
这些结局太悖逆常理,也太不合乎人情,因此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到后来,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悲欢离合的哀艳故事了。
言归正传。
夏后姒相失掉了祖宗的基业,无奈逃亡到了豫东平原,投靠了同姓部落斟灌氏和斟鄩氏。
实际上,夏朝到这时候政权已经发生了更迭,有穷氏势力最大,夏氏部落虽然还在,但是鉴于有穷氏的威慑,只能臣服。
说到了后羿,那就必须要介绍一个人,这个人叫寒浞,也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才直接要了后羿的性命。
寒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先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哀对社稷有功,黄帝将他封于寒(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其属地称为寒国(也称伯明国),其后人便以“寒”为姓,哀就是寒姓始祖。
寒浞出生在夏朝仲康时期,因从小骄惯,所以他经常为非作歹。
他的父母有一次实在看不下去就言辞激烈地教训了他,不想他一怒之下竟然将父母捆了起来,并不给他们饭吃。这事后来被寒国国君给听说了,对于这种不讲仁孝的狂妄之徒,寒国国君无法容忍,于是将他驱逐出境,永远不准他再回寒国。
有家现在算是不能回了,那么寒浞能去哪儿呢?
此时正赶上后羿代替相成为了夏朝的“后”,寒浞认为此时投靠后羿才是明智之举,于是便踏上了前往夏都斟鄩的旅程。
因为寒浞身无分文,所以这一路上可以说是风餐露宿,以乞讨过活。
好多几次他都要坚持不下去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远大目标,他又打起来精神,向自己的目的地步履蹒跚地前行。
终于这一天他来到了斟鄩,欢喜之余他又上下打量自己,破衣烂衫,污浊不堪,这样的形象怎么会让后羿注意到自己?
经过深思熟虑,寒浞认为必须先把自己打扮成名士模样,这样才能获得后羿的尊重。
坑蒙拐骗偷,这是寒浞的强项,所以很容易的,他偷了不少锦衣和配饰,梳洗之后再经过这么一打扮,别说,还真是换了个人,精神抖擞,英气逼人!
有了这些准备,寒浞又经过精心设计,最终成功见到了后羿。
寒浞为这一天做了充分的准备,于是依靠他的聪明才智和伶牙俐齿,最终赢得了后羿的欣赏。
寒浞知道自己名声不好,所以他处处谨慎小心,一方面施展各种手段博取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广交朝中权贵,努力减少自己的对立面。
寒浞的圆滑取得了成效,他博得了后羿的充分信任和喜爱,最终被后羿收为义子。
之后寒浞平步青云,几年的时间便成为了后羿朝中的主政大臣。
后羿跟太康其实是一路货色,在取得了政权之后,就开始忘乎所以,生活极其奢靡,他贪恋女色美酒,喜好巡游打猎,把朝政上的一切事情全都交给了寒浞处理。
寒浞利用后羿给他的权力,结党营私,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又变着法地讨后羿欢心。
后羿的旧臣此时已经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赶紧跟后羿进谏,结果后羿觉得这些人都是妒忌寒浞的权位,因此不仅不听从,还斥责了这些旧臣。
见后羿对自己深信不疑,寒浞此后更加有恃无恐,进而加快了篡位的脚步。
其实他的野心也被一个女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纯狐。
纯狐原本嫁给了夏朝的乐正后夔,然而后夔早亡,而后羿此时专权,不仅强娶了她,还杀死了她跟后夔的儿子。
纯狐虽然心中对后羿充满了刻骨仇恨,但是为了能实现报仇夙愿,只能每日在后羿面前强颜欢笑。
她发现了寒浞有夺取后羿位置的野心,这与自己报仇的夙愿不谋而合,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私通在一起,并合谋夺位大计。
终于有一天寒浞感觉时机成熟,于是趁后羿在外射猎的时机,将后羿及其家人杀死,从而自立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