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看到这段话,相信所有的人心中都了然我想要讲述的那段故事。关于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先生和被其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当然还有他们那个聪慧机敏、格物致知的女儿钱瑗。三个与世无争的学者,一段单纯温馨的回忆,一场平淡真实的人生,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六十年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仍能保持内心的淡定从容,总让人肃然起敬又无限感概!
故事是从一个在古驿道上寻寻觅觅、分分合合的万里长梦开始的。初次阅读的我不得其法,没有参透杨绛先生寄情于梦的写作方式,觉得故事情节有点虚幻和压抑,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直到文章的结尾,杨绛先生写道:"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三里河的家,己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时才感慨老人回忆故人与往事的温暖文字和深情笔调。无论是杨绛先生放弃即将获得的清华大学毕业证书,陪同"挫手笨脚"的钱钟书先生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的求学生涯;还是圆圆呱呱坠地后,陪着父母颠沛流离,相聚失散而又同甘共苦的日子;亦或是三人埋头工作,年岁渐长,贫病相催时的相互扶持和思念关照;都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心生温暖而又含泪感伤。
《 道德经》里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学里说,一成点,两点成线,三点成面,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心理学里说,核心家庭包括夫妻两人和子或女的三者关系……好像"三″永远都能说清楚这世间的由来和因果。但杨绛先生却说一人孤独,二人思念,三人牵挂,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许多人都记得1911-2016这个跨世纪的生卒日期是永远的杨绛先生的。每个人,生,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死,是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兜兜转转,无非是从起点走向终点,无人能避。但杨绛的百年伴随着中国动荡的历史和"他们仨"的生离死别叫人仰幕而又感概!她和钱先生的婚姻在民国那种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期,算是绝无仅有的结合。钱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们的婚姻:"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娶了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和别人结婚。"杨绛先生则这样评价钱老:"世人只见那个博学多才的钱钟书,那是因为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痴气和过人的智慧。″这是上辈子的夫妻相约而来的美好相遇吗?敢问身处现世婚姻中的你我,又有谁能笃定的愿意为对方挡尽人间烟火,夫妻相处能真正做到尊重对方家庭,保全对方的与众不同,为此付出一起成长呢?
就像儿子问我的问题,为什么女生要叫"先生"?"先生"是对杨绛的尊称,那是对她百年生活,学富五车,不与人争,永远优雅,岁月静好的尊重与羡慕。她告诉世界,岁月静默沉淀是种什么状态?人如同凝炼的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水中,不觉水流。她告诉世人,不与人比,不与人争就容易活的清静自在,因为心中尚有更多值得在意的事情。她告诉我们,不与人争不代表要盲从或顺从,人身在世,难免身处两难境地,与其逃避或碍于情面,纠结于内心,带来烦恼,不如直视问题dare say no,学会拒绝。
杨绛在她纪念百岁的文中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知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促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愿大家都有平和清净的内心和安适美满的婚姻,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