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耳朵具有极强的听辨音能力,接听来电时不用看来电显示、不等对方自报家门,你也能听出对方是谁,即使朋友和你开玩笑故意改变声音,你至少也会觉得声音有点熟悉,很显然人与人之间声音是不一样的。声音又称为“音色”,“色”就是特色。但是,你了解自己的声音特色吗?你喜欢自己的声音吗?你能接受自己的声音吗?对大多数人而言,上面三问的答案恐怕是三个“不”吧。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人的体形外貌和声音是有较高契合度的。见到一个陌生人,你会对这个人的声音有或多或少的期待,所以有些时候别人一张嘴会让你觉得很突兀。比如我们听到一个男士说话很轻很柔,略带鼻音的时候,就会称他为“娘娘腔”,而一个女士如果说话声音很粗很壮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位“女汉子”,我们权且把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主体形象”。
声音的主体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的样子,是播音主持教材中提到的“讲者不费力、听者有美感”的声音,就是自己的“自如声区”。
自如声区首先强调自如,就是自己要习惯和舒服,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两个字——舒服!我们都知道从整体上看男性声调偏低女性声调偏高,但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要么就是即使了解,因为觉得不美,内心不接受,所以日常聊天交流也还正常,但是在面对正式场合地时候就变得内心纠结——既不喜欢自己固有的声音,又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再加上心理对声音有一种期待(名人、播音员、主持人、演员),于是就去模仿;如果参加了某些机构的学习,又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没说话,人就开始拧巴了。
有一位校长要在某教育论坛发言,准备好了之后让我把把关。只见她站如青松、双目圆睁、声如洪钟开口问候:尊敬的各位领导……,没等她说完,我立即打断问你要干什么?她说我要汇报呀。我说你为什么这么说话?她说我要正式一点啊。我问她谁告诉你正式一定是这样子的,她反问那是什么样子的!
我引导她用平时给老师们开会、给学生上课的声音进行汇报。一开始是相当抵触的,后来慢慢才接受。她说,其实我也知道这样舒服、便于记忆,但为了说得更好,才用了一开始那种方式。她还说其实你什么也没有教我呗。我说,是啊!我只是帮你找到了自己。
找到自己的声音,何其不易!
同事的孩子参加诵读大赛,妈妈带着找我辅导。小朋友声音极细极高极费力地读完一首七言绝句,我不点评、不指导,先和孩子聊天,问她在哪上学几年级班里有多少人等等,努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声音。然后让孩子用自己的声音放松的读诗。你猜孩子说什么?她说不能这样,因为老师不允许!你知道那一刹那我杀人的心都有了!老师怎么能那么做呢?
悦纳自我,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悦纳自我,你应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或许你觉得自己的声音不美、不好、不动听。不要紧,声音可以改变,但不要模仿。慢慢往后看,我会一点一点帮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