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驴得水》讲述的是在1942年民国时期高原地区的一个贫困乡村小学发生的一系列荒唐搞笑的事。
老校长是一个立志为农村基础教育奉献一生的人,也是在这部荒诞剧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正常人之一。老校长为了缓解一下学校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将一头驴(驴得水)谎报为一位任课老师(吕得水)以换取额外的工资。正当老校长和众老师为多得的经费感到窃喜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让大家焦急不已:教育部派出特派员实地考察学校的教育情况。
为了不被发现虚报编制,老校长和老师们临时决定让一个来学校修铃铛的铜匠冒充英语老师(吕得水)。没想到只跟张一曼老师连夜学了几句英语的铜匠居然能以蒙语骗过特派员,为了让迷信的铜匠去照相,深受性解放思想影响,追求自由的张一曼睡服了铜匠去照合影,同样和赵一曼睡过的裴魁山(演员同名)。更让人没想的是,由于校长将吕得水老师吹的太神,居然招来了美国慈善家资助吕得水。校长知道瞒不过去了,只得向特派员坦白。但特派员也不是省油的灯,向校长和老师们坦白:美国慈善家资助的10万法币有7万是教育部代征收了的,所以没有吕得水也得变一个吕得水出来。
迫于特派员的淫威,校长和老师们只得着回原先的铜匠,没想到受到老师们污染以及欺骗的铜匠性情大变,提出种种过分的要求侮辱张一曼老师,最终将张一曼逼疯。为了彻底欺骗美国慈善家,特派员连同学校老师以及铜匠演出了装死,死人复活,临时结婚等一系列闹剧,但最终被铜匠的泼妇妻子打乱(演员其实为男性)。美国慈善家这时可能也明白了事情的真实背景,最终特派员受到调查,校长和老师受到记过处分。被逼疯的张一曼(或许没疯)也在混乱的婚礼上捡到了特派员保卫的手枪,在影片的最后用这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观整个影片,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张一曼老师,因为自己对性自由的追求,给自己招来了莫大的羞辱,最终让自己送命。张一曼是影片中最大的理想主义者(胜过了老校长),同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她的问题就在于:有着超前的思想和行为,却不能忽视或者无视旁人的眼光和言论。或许是因为身处同样思想解放的老师之中,让她没有弄明白,思想超前(或者说与众不同)必然会承受旁人精神上的打压甚至肉体上的摧残。她没有承受这些摧残的想法或者准备,这是她的悲剧结果的最主观因素。
另一个受害者就是校长,为了“大局”,被迫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甚至出卖掉自己女儿的尊严。但他却始终没有自己的理想,在风波结束后,深受打击的校长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老师们开会,为老师们打气。这也让老校长成为影片中最让人敬佩的角色。
周铁男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角色。他开始是一个铁男,事事寻求用暴力解决问题,但被保卫美国慈善家的副官射了一枪擦破头后,彻底屈服了暴力,从铁男变成了一只狗。他这个人物也是悲剧性的,却也是必然性的。他这种人代表了对知识分子深刻的讽刺,从原始的抛弃暴力,到接受教育放弃暴力,再到崇拜暴力,最后屈服暴力。他为自己的软弱无耻解释是:就算自己不跪下来求饶,自己被打死了也改变不了大局,还不如屈服一下,等自己有了实力,再去找那些人的把柄报仇。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特派员的那个和周铁男很像也很崇拜暴力脾气火爆,狗仗人势欺凌弱小的助理,周铁男大起来,就是这个助理。
我一直以为佳佳是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但作为剧中唯一纯真的角色,她像我们揭露了一个纯真善良的人如何在成长过程中被他人和环境左右变成一个虚伪的人。她最终去了延安(我觉得去了美国更好),去了她所认为的理想之地,希望她的纯真与善良能在哪里的到保留。
荒涎中见现实是本片的最大特点,讽刺知识分子的虚伪是本片的主要目的,无疑影片在这两方面都展现的很好,这也正是影片优秀的体现。事实上,在我看到张一曼拿裴魁山的性无能开刷时,我就在想:如果本片不拿性这个话题大书特书,这部影片就不算是一部好影片。
我看了这么多电影,很少有电影没有被我发现剧情矛盾或者错误之处,所以在最后说一下电影剧情的错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错误在于张一曼的性解放思想,从张一曼的卧室可以看出,她的性解放思想来源于西方世界。但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很容易弄错的事实是:西方的性解放潮流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其基本思想是反对性约束,主张爱情和情爱分离,强调性行为是个人私事,只要双方自愿就能发生两性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这一点与张一曼的思想是相符的,但是影片的时间点是1942年,性解放潮流最早1960才在西方兴起,张一曼不可能接受西方关于性解放的思想,所以张一曼也几乎不可能会随便甚至公开的和裴魁山以及铜匠发生性行为。
但瑕不掩瑜,《驴得水》仍然是当今中国电影界为数不多的几部有内涵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