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听着滨崎步的《HEAVEN》,一边写下此篇文章。
本想组织好华丽的结构与语言,写下些什么看似专业的书评,但到最后我还是想把我自己的内心想法写出来。
其实我对这本书的感触不是太深,大概是让曾老魂牵梦绕的乡愁,与我而言,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感触吧,因为我如今并未离家万里,且年纪也尚未达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时候,如果要谈对这本书最大的感触,那大概就是。曾老笔下的美食实在是太诱人了,大晚上看这本书是真的会饿。印象最深刻的是羊汤,奶白色的羊汤,撒上碧绿色的葱花,星星点点的绿在一片白色汤底中飘荡,实在太诱人了~~~~
不得不说,曾老的文笔属于那种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的平民风格,不加太多修饰,是很容易读懂的语言风格,不似简媜风格华丽精致。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在写到吃食显得格外有烟火气,仿佛一个地道的当地美食导游在我身旁向我娓娓道来,每一种食物,以及他本人与这段食物的记忆,这样一份故事感的食物摆在面前,让本来或许未曾见识过该食物的我,内心也莫名生出一份对该食物的亲切。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曾老不是高高在上颇有距离感的文学巨匠,而是隔壁某家随时可以拜访的邻居二大爷。
曾老对美食用心,对人更用心。
在滇游新记中他写到:“泼水,泼人,被泼,都是未婚少女的事。一出嫁,即不再参与。已婚少女的装束也都改变了。不再着鲜艳的筒,只穿白色衣裤,头上系一个称有硬胎的高高的黑稠圆筒。背上大都用兜布背了一个孩子。她们也过泼水节。但只是来看看热闹。他们的精神也变了,冷静,淡漠,也许还有点惆怅,凄凉,不再像少女那样笑声琅琅,神采飞扬,眼睛发光。”
在昆明的果品中写道:“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寥寥几笔把已婚女子不再对爱情抱有期待,青春不在,剩下的日子只与柴米油盐为伴的无奈,体现得入木三分。而昆明的果品则将这种反差进行到底,啃着最简单粗糙的食物,讨论着最丰富的的精神世界,那样的日子艰苦吗?我从曾老的笔触中不曾感到清苦,反而是感到满满的幸福。谈笑有鸿儒,大概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着共同喜欢的事,物质虽然匮乏,但心中不觉苦,大概是真的快乐吧。希望有天我也能到那个境界。
曾老写美食,其中有几段吃的我实在不能忘:
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作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看完发的直接感受就是肚子空空,两眼发直,一盘鲜红乳白的麻婆豆腐仿佛就在眼前,等到看完,想要大快朵颐,吃个酣畅淋漓才发现,一切都是空。由此可见,曾老对美食,不仅会吃,也会做,更会写,写得人如临幻境,玉盘珍馐,仿佛近在咫尺。
总之《故乡的食物》散文集,还是非常值得散文新手看,语言风格朴素易懂,又饱有深意,可见先生是个观察世界细致入微的人。字里行间的美食风土,皆有温度。只有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才能写下如此文章。国学大师,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