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我再次阅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作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在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下熠熠生光,而苏东坡这位平淡而不平凡的历史人物也让我们感受他的个人人格魅力与精神魅力的同时,更会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多的思考。
相比于一些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苏东坡可以说是无比的真实而更加贴近现实。实际上,对于人来说,很多历史上著名人物对待生活的做法纵使是为人赞颂、千古流传的,但放到当今社会却是困难的甚至荒谬的:那天才看到一个新闻,现在有很多人觉得人间不值得,纷纷到终南山隐居,而事实上他们很多不是富二代就是假隐士,大部分都是对古人的行为只知其表,并借此也逃避工作与困难;也有些年轻人自以为学到道家精髓,只吃喝玩乐,并以逍遥为自己的懒惰冠名。反观苏东坡,和很多古代文人一样,苏东坡从小学习儒家,并从小立志:在后汉时期有一些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在这群正人学者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而读完《范滂传》的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苏母对小东坡的教导之正,也可以看出苏东坡从小立志报国的不凡内心,而东坡从小在私塾里也展示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苏东坡年少时的表现与经历也启发了我们,无论聪明与否都应该立志成才,而不是看了几篇古文便想着避世,还自以为是思想境界崇高,实则太过自我,只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而不敢现实生活。
人到青壮年,在科举误打误撞从状元落到榜眼之后,苏东坡踏上了他的为官仕途,纵使起点很高,但苏东坡的为官生涯却过得十分不易,说苏东坡饱尝人生之苦也正因为如此,就算一心为国也屡次被贬,就算一身本事也无处施展,文采非凡却被人借此诬陷……正如很多文人一样: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苏东坡同样壮志难酬,很多时候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但苏东坡之与众不同是,纵使如何不平,他依旧心系百姓:“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苏东坡两次被贬杭州,后又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后来天下大赦,苏东坡终于恢复自由身,却在回来的路上离开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路跌跌荡荡,苏东坡却始终不忘初心,为百姓服务。他一路保持着乐观心态,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尽力发挥他自己的价值,面对的那个真是残酷的世界,苏东坡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而放在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生活很多时候都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或轻易改变的,处于宋朝黑暗时代的苏东坡想改变整个宋朝的制度、风气、未来其实是很难的,但他可以改变的是他自己与他身边的许多,我们亦是一样,我们可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心做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对于苏东坡来说那些事是治理洪水造福百姓、建设工程完善城市设施,对于我们来说那些事是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工作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人生近看是悲剧,但远看永远是喜剧,我们不应该只盯着生活之苦,而是主动化解生活之苦,而不是逃避。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位不简单的人,他的思想与精神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正是因为学习不同学派的思想,才得以让东坡的人生看起来如此从容。在多次被贬之后,苏东坡更加释然,他不是那种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在污浊的世界里,更愿意独善其身并改变身边可以改变的状况,年纪越来越大的苏东坡也越发不那么固执,他也跟愿意追求精神的更高境界。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老子说的“弱者生存”亦是如此,不必过于强硬,一定要做出什么,这就是对于我们来说在体验完人生之苦之后应该明白的道理。当然,年轻时候的这种想法是不好的,因为这些人生的苦乐是你活过证明,但在充实了人生的经历之后,再明白这个道理却是必要的,因为人生的最后要懂得释然。
《苏东坡传》不仅描述了苏东坡的一生,更通过苏东坡的一生描绘了一个真正理想的中国人,这个人可能平平淡淡,但他绝对不平凡,因为他真正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体验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