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今日阅读《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P166--P220;
主要内容:解决问题的逻辑
如果你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写报告,那么你需要先界定问题再分析问题,再拿出解决方案。所以解决问题的逻辑就是:
1、界定问题
2、有条理地搜集和分析数据,转换为金字塔形式。
一、界定问题
1、界定问题的框架
怎样知道存在问题?如果你努力得到的结果(即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即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差距,那就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不喜欢现状这个非期望结果(R1),你想得到的是目标即期望的结果(R2)。
那么解决方案就是如何从现状R1到目标R2。
那么哪些问题属于是界定问题呢?是这两种:
1)有没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2)问题在哪里?
第1)个属于“是非问题”。要注意的是,这个是非问题,假设以咨询公司为例,不应该是客户的问题,而应该来自导致R1的背景,而客户的问题通常是对R2的反应。
好了,那么哪些问题属于结构化分析原因呢?
3)为什么存在?
哪些问题属于寻找解决方案呢?
4)我们能做什么?
5)我们应该做什么?
“界定的问题”有个好处,就是写作时能够转换成序言。把R1和R2作为序言的冲突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2、展开问题的4要素
切入点/序幕
困扰/困惑
R1(现状,非期望结果)
R2(目标,期望结果 )
3、发掘读者的疑问
最常见的问题:
不知道如何从R1(现状)到R2(目标)。
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最常见问题的变形:
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下。
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
知道R1,但不能具体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这是典型的标杆比对)。
4、写序言的 7种结构
我们应该做什么(1)
我们是否应该做我们想做的事(2)
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想做的事(3)
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4)
我们应该选哪种方案(5)
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战略(6)
我们存在问题吗(7)
二、结构化分析问题
1、从信息资料入手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所以很多人的工作方法是,为了找到结论和行动方案,先去收集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全部找齐以后才开始分析。
但这样做的问题就是,一堆的资料堆积如山,却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有家大型咨询公司估计过,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的工作中有60%都是无用功。收集来的信息一大堆,但和客户真正有关的问题却没几个。如此一来,就没有数据可以支持建议,逼得咨询顾问们在最后时刻还要寻找更多数据,这个过程非常劳民伤财。
2、设计诊断框架
但是使用诊断框架,则可以帮助你设想客户产生问题的领域的状况,这个设想可以揭示出你的分析应该关注的部分。这个过程也就是有的放矢了。
结构化分析的方法有3种:
1)呈现有形的结构
2)寻找因果关系
财务结构
任务结构
活动(行动、措施)结构
3)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分类
结论:
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才能分析诊断出原因,和找到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