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答题
一,细读第五章的前三部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深描,让事件处于无蔽状态》《何谓现象学描述》,画出思维导图。
二,文中所说的“对话”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对话”有哪些不同?请从意义、目的、表现、效果等方面作分析比较。
答:文中的对话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对话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一般认为,对话就是独白,就是简单的交流。博尔诺夫首先进行了区别:一般理解的对话是一个人在有关的谈话中说话,其他人仅仅是听者,没有心灵的碰撞与交流。而文中的对话是在双方不断交替中进行的。
表现方面:我们一般的对话,思维路径的单向的,只是把信息或知识传递给对方,对方也都只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其明白、理解、接受,而对方是否真心接受、与自己有多少差异,是否合情合理,却一点也不重视。而文中的“对话”时,思维是双向的,追求的是双赢,彼此吸收对方的观念,更新自我的认识,而不是试图去赢取对方,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辩论、说服、游说、讲课、培训以及平时的交流,大多数是独白,而不是对话。
意义方面:我们一般理解的“对话”,只是为了向对方灌输自己的观点或建议,没有新知识的生成,没有创造性。而文中的“对话”,是在双方的共同交谈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倾听对方的声音,修正自己的偏见,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
目的方面:我们一般理解的“对话”,是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他人,是试图改变别人,要求他人一定要接受并听从自己的观点。而文中的“对话”,目的是为了与对方沟通交流,探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量与对方达成共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效果方面:我们平时的讲课不是主要方式是讲解,不是真正的对话,是机械地要求去学生记忆所讲解的内容,把学生当成“容器”,灌输死知识,遏制了学生的独立判断力和创造力,学生都成为了“两脚书柜”,这样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而文中的“对话”是双方共同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克服“满堂灌”的倾向,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共同合作成长。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三、请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写自己的,或他人的一节课堂实录。
现象学描述的核心是“面向事实本身”,一个现象学的课堂描述,首先可能会选取教室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描写,选取哪些环境,取决于这些环境对于教师及学生的意义。其次的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把课堂看成一个有结构、有起伏、有冲突、有意味的“故事”,而“故事”的核心则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教育学意义。我在5月6日曾在学校里上了一节公开课《景阳冈》,下面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写这节课的课堂实录。
上课伊始,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的环节,首先播放刘欢演唱的《好汉歌》,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问学生对古代四大名著的了解,既让学生回顾了本单元已学过的知识,上节课学习了罗贯中的《草船借箭》,见识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从而借箭成功。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施耐庵的《水浒传》的节选《景阳冈》。
第二个板块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理清文章脉络。根据学生对生字、词语、课文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让学生依据提示填空,理清文章思路: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武松冈下饮酒(1-4)、酒后上冈(5-7冈上打虎(8——12)、下冈(13)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作者着重详细写“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节选片段是“景阳冈”,文章的主题是武松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只有学生初步整体课文内容,才能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感受武松打虎的英勇无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板块是品读“武松打虎”,有感情地朗读打虎的精彩语句,了解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找出武松打虎的精彩语句,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学生对武松突然遇到猛虎、情急之中哨棒被打折两截,就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当时老虎抓人使用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反应机敏,三次“闪”,巧妙躲开,然后用拳头、脚打死老虎的情况紧急时刻不能体会出来,导致在感情地朗读时,语速、语气方面不能体会到武松的机敏、勇敢。尽管我及时指导,在朗读时要语速加快,语气坚定,武松打虎的动作要用力,学生一直没有处理到位,朗读环节不太成功。
还有文中对哨棒的分析,哨棒是武松一直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文中描写哨棒的语句有十几处,描写哨棒的语句中的动词:“靠、提、拖、插、拿、抡、劈、丢。”,文中没有写他穿什么衣服,多次写他手里的哨棒,处处写哨棒,突出武松的细心、谨慎。哨棒并没有发挥作用,使为了文章武松打虎的经过更精彩,更能突出武松的英雄气势,他的武艺高超、勇敢无畏。这些细节描写,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文中有鲜明的矛盾冲突,武松在酒店喝酒时,又渴又饿,一连喝了十八碗酒,店家极力劝阻,让他不要上冈,武松不听,并喝酒后自已一人上了景阳冈,更能突出武松的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了画直观形象小山坡的方法,从开始在山下一家酒店“喝酒”,用上台阶的形式,逐步上升到半山腰的“上冈”,到达山顶“打虎”,然后往下走“下冈”,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