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希言
(一)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很久以前就有人给我推荐过这本书,但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终于有时间去读完它。
看完整本书,整个人有种被疗愈的感觉,同时惊叹生命的不可思议。
说起作者胡因梦,也许有人不了解。她是台湾演员、作家、译者、“身心灵课程”引领讲师。1953年出生于台中市,1971年考进辅仁大学德文系,其实她是想考西语系的,但因考试时偷瞄了学霸的数学题,才被分到了德文系。20岁时主演《云深不知处》,从此展开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
35岁以后,她完全停止演艺工作,专事有关“身心灵”的探究及翻译与写作,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台湾,并致力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议题。
《生命的不可思议》是胡因梦历经半生在探索与跌撞后亲笔撰写而成。从她父母那一代开始谈起,一直到她成为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索者与治疗者为止。
(二)
本书主要写了三大部分,父母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演艺生涯与爱情以及自我疗愈过程。
父母与自己的童年经历
父亲两岁时失去双亲,和姑姑两人寄人篱下,但父亲一路念到了东南大学,后来结识潘玉璞小姐,因为某回父亲生病,潘家母女悉心照顾,从未尝过母爱滋味的父亲感动下便和潘玉璞结成了夫妻。在发现自己到底还是个外人时,失落之余只身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专修政经,后来又进帝大研究所待了两年。
母亲是外祖父与续娶填房所生,二十岁时就读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诗文造诣相当不错,但受制于时代和环境的保守力量,只好为生存嫁给了自己并不十分中意的男人。
后来在友人家父亲与母亲相遇两次,父亲回沈阳后,在上海的母亲便一天一封情书往沈阳寄,不久父母亲就各自脱离了原本的婚姻伴侣开始生活在一起。他们既没有和原配离婚,彼此也没有正式结婚,但日子久了朋友便自然称呼他们为胡先生、胡太太。
1953年4月21日,四十四岁的母亲在台中生下了胡因梦。
小时候的胡因梦善感,心性中的开放、欢乐、任性、不懂得设防,对外在事物的迷糊,引起了母亲最深的恐惧——旧时代女性的生存危机感。
四岁以后,打麻将成了母亲上下班的例行公事,父亲与母亲的价值观不同,母亲不断在胡因梦面前诉说对父亲的负面评断,这造成了胡因梦情绪上的反弹以及对现实人生观的鄙视。
母亲叨念父亲的自卑与无能,父亲数落母亲的拜金与现实。这一切导致了父母的对立。
上小学后,母亲开始把对父亲的不满迁怒到胡因梦身上,总嫌她和父亲一般无能、无用。母亲日复一日加重了作者头上的罪名。
因为父亲的宠溺与纵容,母亲的压抑与管制,胡因梦变得叛逆。
初三时,父母正式分居,父亲搬出去和他真正相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作者与母亲相依为命。
因为父母关系的对立,缺乏交流,使得作者在这一时期心理变得不健康。
(三)
演艺生涯与爱情
大一时,胡因梦认识了自己的初恋——来自美国的Don,大二暑假因为对德文不感兴趣,便从辅仁大学退学,同时,Don决定接受富布莱特奖学金到老挝当一段时期的交换老师。
最后这段初恋被胡因梦主动扼杀,接着她出演了《云深不知处》,去纽约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作者说她的两性经验在中国女人里面算是相当丰富的,但真正影响她成长,促使她产生转化的只有三位。这三位中最令她“感恩”的应该算是《快意恩仇录》的李伯爵了。
不难看出,李敖让作者感触最深,这也是作者小时候的经历为这段关系埋下了祸根。
因为从小对李敖的崇拜,后来相识,李敖展开追求,两人同居试婚,在与李敖的同居生活中,作者感受到了李敖的自囚、封闭和不敢亲密,还有他的洁癖、苛求、神经过敏以及这些心态底端的恐惧。
作者对婚事很犹豫,但为了反抗母亲,争取自主权,选择与李敖领结婚证,可不久后又协议离婚,并陷入了李敖的官司里。
这段关系中,作者身心疲惫,她开始向内探索,体会自己心智的创造力,学习瑜伽,使自己深埋的情绪得以曝光、释放。
(四)
自觉与自救
1989年父亲去世,作者悲痛之余又开始忙碌起来,身上有限的能量几乎用光,在嘉楚仁波切的提醒下决定闭关一年,反观内照。
之后母亲因为卵巢水瘤做手术,作者突然意识到身心是一体的,心理的痛苦终究会在肉体上显现。
没几个月,母亲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病危时母亲的自省让作者感叹人的成长是永远也不嫌迟的。
作者与母亲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掌控、叛逆、想要爱而又无法相爱的矛盾,在回忆与自省中,逐渐化成了一股母女连心的融合感。
经历了生死离别之后,作者又面临另一波考验。
意外结识的一位在情绪上和作者有联结,能产生共鸣的男士,让作者第一次介入了婚外情。但作者发现他们之间的缘分不是真正的男女因缘,而是他似乎必须透过作者才能发现他和妻子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关系是值得继续努力的。
回到台湾后,作者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她心里想把这个孩子拿掉,因为来自于一个破碎的家庭,她不愿意看到另一个生命步上自己的后尘,无法享有完整家庭带来的安全感。但强大的牵连力量,让作者下定决心不再逃避人生带给她的任何磨炼,她要尽力保住孩子。
她与这位男士达成了协定,孩子由她扶养,至于他的角色如何扮演,决定权完全在他身上,从此他们之间的互动便完全转化为纯粹的友谊。
生完孩子后,作者得了产后忧郁,因为有朋友们的帮助,她开始进行身心灵自疗。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在别人质疑孩子的父亲缺席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时,作者是这样说的:“我首先必须神智清明地接受孩子父亲缺席的事实,而没有任何责难、内疚或者不平衡,因为上述的反应都是愚蠢和多余的自虐。为了孩子的幸福,我必须治疗自己的身心,只有当我健康时,孩子才能直接受惠。身心不健康的父母,真的还不如把小孩交由健康一点的人扶养。”
一个单亲妈妈可以淡然的说出这番话,可见作者真的是一个敢于正视自己,有勇气面对任何困难的人。
也许正是经历了那些磨难,胡因梦才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以及童年所受的创伤,才开始整合自己,通过自传做一次彻底的揭露自疗。
就像她在书的开篇所写:我不属于任何教派,我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所以她才能够写出最纯粹、最坦荡的自传,才能生活得很坦然,很通透。同时,作为单亲妈妈,她还能够将女儿洁生教育得很好。
作者在书中写的很多疗法与高人,我们都接触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完美与不完美,顺应自然,放下精神上的理想与标准,冷静地看待一切,接纳自然。
生命是一种恩宠,但若没有直探内心的勇气,便不能体会生命的不可思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