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它的胚胎孕育在作家于构思阶段对虚拟人物的欣赏或厌恶的心境中,而非伊始下笔成文那一刻。 小说从来就不是单纯讲故事,尽管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故事圣手的英国作家毛姆,在小说写作中利用自己高超的故事技巧征服了无数读者,但围绕他是否具有除故事技巧外的重要文法之迷思,有某些冠其名的探究文论作者不吝笔墨、不嫌麻烦地捋直了他除故事技巧之外的重要技法。
据笔者观摩与研究,毛姆的小说也不乏人物塑造的成功典范。其著作【刀锋】中就有这样一句描述——他那高贵的头颅就是不肯转向俗世人生,并不惮于因此背负重重负担,他的人生总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姿态,哪怕辜负爱人的期盼、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这句富有韵味和情趣的表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坚持个性、不随波逐流的男子汉形象,这种榜样型人物的跃然纸上,正是有赖于毛姆对他所处时代的各式人物的透视与思索
关于人物塑造的话题与论点,我略有感悟与心得,现就结合毛姆的上述句子总结如下——
小说的人物是人与社会结合的产物,但最终落实到句子结构上,不无诀窍。作出阐释和见解如下——描摹人物对消极事物的抗拒或唱衰,或其它具备排斥意味的反应。
笔者从自己的小说中截取三两句,以飨读者,更是为了向毛姆致敬,诸君且看——
1他是显露了自卑的眼神,也执意要躲避恶汉的怒意,以此掐灭来日可能的噩梦。
2那从不媚俗的姿态就是他作为君子的立场,他魂牵梦萦着要抵触一切污染自己的腐朽物。
第一句总体上是从消极面来塑造人物的懦弱形象,第二句就文辞基调而言,则是积极心态和良好形象的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