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第十五则。
1、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傅佩荣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卫风·淇澳》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切磋,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傅佩荣:
正面思考,精益求精
贫穷的时候至少可以行道,因为贫穷反而少了很多牵挂,正好可以做该做的事。“富而好礼”,古代的礼仪很重要,但是礼仪往往需要花钱。所谓的排场,没有钱就做不到,有钱人如果好礼,就会使整个场面变得庄严、崇高,人修养、文化素质也显得比较高雅。
所以孔子告诫子贡要从积极转为消极,并且要“如切如琢,如琢如磨”,也就是精益求精,愈来愈好,才可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人在穷苦时,就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离理想不远了。颜渊是最好的例子。
富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只要“无骄”之外,再进而好礼。“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期许。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子贡问,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横,这样的为人态度如何。孔子对这样的态度表示基本的赞同,但是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这还是比不上贫穷时乐道、富贵时还能好礼。子贡听后大受启发,引用了诗经描述打磨玉石的诗句(对玉石打磨时要切之磋之、琢之磨之)来形容要对心性和人生态度不断砥砺提升的这种道理。夫子听后非常欣慰,赞许子贡能够告诉他的事情和道理中推论出下一步的意思,达到了这种程度,夫子终于可以和子贡谈论诗经了。
4、弘丹学习心得
子贡对于“贫”和“富”的态度是消极的,是努力避免缺点;孔子对于“贫”和“富”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不管是在“贫”还是“富”的环境,都应该做好自己。
“贫”和“富”是外界的环境,“乐道”与“好礼”则是自己对环境做出的反应。
人可以选择对待环境的态度,而不是百分之百由环境决定自己的行为。
读孔子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弗兰克尔的故事和人类的终极自由。
弗兰克尔由于身为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次大战期间被关进纳粹(Nazi)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则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此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freedoms),当时他只知晓这种自由是纳粹军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在客观环境上,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他在脑海中设想各式各样的状况。譬如说,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学得的宝贵教训,传授给学生。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锻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自尊。
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人性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freedomto choose)。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恶;更有“独立意志”(independentwill),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典则,正是追求圆满人生的首要准则——“积极主动”(beproactive)。它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所以,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有“人类终极的自由”。
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拥有人类选择的自由,用你的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选择自己对待环境刺激的反应。
要记住,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你都有选择的自由,就像弗兰克尔,身处这样恶劣的环境,依然能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第十五则的理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再次回到老师讲课时间。这次孔子指出君子能称为好学的四个要点:为了学习,吃饭不一定要求吃饱,住得不要求很舒服。做事时要机敏,说话时要慎重,接近有道的人,请他指导自己辨明是非。能在这四个要点上下工夫,应该算是真的好学了。
不管什么时候,吃和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那为什么孔子要求君子学习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呢?大概可以有两种解释吧,一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好学的人,在学习中就可以得到精神食粮,自然不暇追求物质上的安居饱食了。所以孔子会赞许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还“不改其乐”。另一种解释,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学最终民生,这个世界总穷人,总有人为吃饱饭,为能够安居而担心。当君子自己能够安居饱食的时候,未必能够真正体会到那些穷人面对生活压力的痛苦,这时候讲出的道理往往会流于空泛。所以君子在学习时不应过于追求自身物质上的充足。亲身体会一下穷人贫乏的感觉,能让儒者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为民众说话。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两句则是孔子一再强调的,学儒学的重点在做,要把仁道、孝道等等道理推广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中。说话时要谨慎,尤其要戒卖弄学问。最后,还要注意找好的老师,好的朋友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帮助自己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