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爱不爱冒险,这事儿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你去买基金的时候,基金公司会要求你填写一个关于风险偏好的测评,看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水平,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不能购买高风险的基金。你看,这种测评的假设前提,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水平是比较固定的,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波动。
这种假设对不对呢?根据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我们的风险偏好水平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非常容易受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灰犀牛》的作者米歇尔·渥克今年出了一本新书,我们叫《灰犀牛2》吧,这本书里就提到了至少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味觉因素。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喜欢吃辣的人在冒险行为测试中得分比较高,这至少说明,吃辣和冒险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喜欢吃甜、酸和苦味食物的人却没有显示出这种相关性。有一种假说是,喜欢吃辣和喜欢冒险,背后的共同原因是肾上腺素的缺乏,这类人需要以吃辣或者冒险的方式来获得肾上腺素。
不过,根据《灰犀牛2》这本书里的说法,最新研究发现,吃辣和冒险行为不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且有更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不管你平时喜不喜欢吃辣,你在吃完辣椒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风险偏好水平都会明显升高。
第二,听觉因素。你听的音乐节奏越快,你的决策门槛也就越低,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你要是在开车时听歌,那么,节奏越快、音量越大,你变道、超车的次数就会越多,闯红灯和超速的风险就会越大。据说美国绿日乐队的《美国白痴》这首歌曲,节拍高达每分钟189次,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歌曲”。
第三,触觉因素。你猜一下,炎热和寒冷,哪种环境会让人更愿意冒险呢?答案是寒冷。研究发现,当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大脑会释放大麻素和阿片类物质。这类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减轻疼痛、减缓焦虑,但同时也会激活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让人更容易作出高风险决策。
第四,血糖水平。当你饿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现高风险行为,脾气也会变差。说个有趣的小案例。有人对以色列一个法庭的卷宗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个奇怪的规律:上午9点半到10点审的案子,量刑会比较轻,接近中午12点,量刑一般都偏重,获得假释的量明显减少。这是为啥呢?原来,上午9点半到10点,法官们刚吃完饭,血糖高,就相对平和宽容;血糖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到中午时,包容性就会明显降低。
一句话概括知识点:如果你想让你的老板同意一个高风险项目,那就带他去一家川菜馆,把空调调低,放周杰伦的《双截棍》当背景音乐,再点一份特辣的毛血旺,说不定有奇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