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桥━赏兰
中国传统审美观,可以概况为“和”、“意”。
长期以来,儒家作为中国最主要最正统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儒家的中庸思想反映在审美观上就是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中”就是“中庸”, 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 “和”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美,注重各审美因素的协调统一,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
若用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头砌墙,每一块石头都要放在它最适当的地方,这样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头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堵美丽的墙。这种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就是“中和之美”。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超乎寻常的意义。
儒家传统文化推崇堂堂正正、谦卑内敛、、、,反映在兰花鉴赏上,要求整朵花的形态要端庄,各部分要协调,以求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重要特征是含蓄、典雅,讲求适度,委婉曲折,反对直露,所以花形要拱抱、不外翻,中宫合抱成含蓄之形态,色泽上也要内敛、含蓄,追求素雅。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物我两忘,超然世外的完全无功利或不为任何利害所动的境界。
道家追求一种同自然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这些追求在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或空灵境界的思想,反映在审美观上就是追求虚实相生、意在言外、景外有景的意境,也形成了以意象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质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一幅中国国画所画的兰花画面中的兰花跟真实的兰花不完全相同,它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这画面是作者情感与兰花真实形象融合而成的,这就是意象。中国传统━小吴桥写意技法。
兰花是一种人格化的花。
孔子说:“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元代的余同麓说:“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
把君子的品格物化为兰花,在思维模式上叫观物比德。
我们在欣赏兰花时,常常会说 “精神抖擞”“气势不凡”“气宇轩昂”“神采飞扬”等,说的就是兰花意象所传递出一种神采与风貌意象之美。
千百年来在众多的花卉中,兰花是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一种花卉,可以说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中国人审美重视线条,中国艺术讲线条,中国书画艺术就是立足于线条的艺术。
西方的绘画艺术立足于块。线是组成块的元素,更接近事物的本源。在古代先哲看来,在至简的线条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线条的刚柔、粗细、浓淡、曲直等是自然之道的意象表达。兰花的叶片呈线条状,抛物线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有中和之美。
兰花的香气不是扑面而来的浓香,而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幽香,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释儒道”思想。古诗“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就生动地反映了兰花香气的含蓄美。
多数的国兰花色为淡绿或绿白色,淡雅清心;花形变化多端,其中不乏有一些外形特别端正优美者,暗合君子品格的意蕴,如花形拱抱、中宫圆结、舌瓣舒而不卷等。
文化都是在继承中发展。没有继承,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发展,那是僵死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赏兰观也是在继承中发展。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经济的更一步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那么狂热了,内心慢慢平静了,浮躁之气也渐渐退去,可能人们的赏兰观将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逐渐回归传统。这种回归传统,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回归,而是发展的回归,带着时代气息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