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成了自己生命的旁观者。
成长的路上有一条弯路,叫活成了自己生命的旁观者。
学习相同的心理学课程,有人飞快的成长,在生命中接连创造成绩,而有人只是停留在理论和说法的层面上,人生境遇并没有任何变化。
为什么?
因为后者在意见领袖(老师、朋友、亲人)处获得了太多的支持和知识,他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焦虑,却不去行动转变自己思考模式,而是向意见领袖训询问,直接获取行动安排。他们学到了心理理论,用理论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以呈现的问题自我标榜,甚至用来钓鱼,钓课程,钓老师,寻求意见领袖的关注和理解,在寻求他人的指导和安排。
下一步怎么办要询问,爱不爱自己的男朋友要询问,更有甚者,对一件事自己是怎么想的,也听从意见领袖的告知或定义。
这种情况,就像是社会心理中的“旁观者效应”:“当孤身一人发现有人求助时往往责无旁贷,但是当身边有一群人的时候,反而不会行动起来,总觉得会有别人出手相助。”
而这些人就像是活成了自己生命的旁观者。
当一个人活成了旁观者,无论她掌握了多少的知识和理论,都没有办法在自己的人生中取得成就。因为他完全没有坐在自己的宝座上,而是在活别人的评价中,向外寻求支撑,寻求认同和力量。不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把决定权送给别人,让他人来做决定。成也好、败也好,只要自己逃开了责任。
于是,谁依赖、谁停滞;谁逃避,谁柔弱。
***************************************
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真正的看见自己,感受到自己,我在做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要怎样去到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为自己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自己的行为给自我带来的后果,并本着自知、自爱、自尊的原则选择适合的行为来对待自己。 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选择,成为心中的那个自己。
对于外界,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是我并不需要认同,我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无论你怎样评价。我都知道那并不是真实的,我也无需被外界的评价制约。
所谓的柔弱感、无力感,只是不对自己负责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活在别人的认同里,活在别人指导的人生里。
**********************
引用马丁.纳得的一句话:“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在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