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女孩子,读书读到我这个份儿上,假期回家见亲戚总会被戳着头说教:别再读书啦,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那么烧钱,把家里钱都败光了哟,学历高了还嫁不出去,早点儿结婚生孩子比什么不好啊。
真的……气出内伤。
那么为了防止以后持续被气伤,特作此文以驳之。
首先,“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突然兴起。前两日特地查了查,感觉很有趣。最著名的大概是南怀瑾先生的论辩,我摘录一些在这里,然后一一驳斥。
“乡下的小孩子出身,因为读书害了自己一辈子。读完了以后,说名满天下,骗人的,对地方上、家乡一点贡献都没有。……读完了以后就到城市来了,到城市再也不回乡贡献了。……知识越普及学问越没有了,社会越空虚了,农村破产,没有人才……”
这一段,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评说的,因为我不是“乡下的小孩子出身”。那么对于我来说,“读书无用”岂不是不攻自破了?
但我还是想多说一些,因为这在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个人的理解,乡下孩子可粗粗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初中或高中毕了业就帮家里干活;另一种是特别特别优秀,考入城里的大学继续念书。后者其实也可细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书读多了、见识广了,就开始嫌弃自己的出身,厌恶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从此留在城市,改头换面,再不肯回家;另一种是书读多了、见识广了,就开始反思自己家乡的落后,琢磨如何推动家乡的建设,让自己的亲人朋友住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房子,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医疗待遇。
这三种人中,第一种印证了“读书无用论”,第二种正是被南怀瑾先生批判的人,而第三种,大概是先生没有见到的,到城市读完书就回乡贡献的人。我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我偶尔也看看新闻。这三种人,都存在。所以先生所痛斥的,其实比较片面。
再来说“知识越普及学问越没有了”,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先生大概认为知识的汲取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只要你给,我就能有。其实不然。我小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跟贫困山区小朋友通信做朋友的活动,我给一个跟我同龄的小女孩寄了很多很多童话书,还写了一封信,大意是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小时候还挺有党性的)。不久后我收到她的明信片说谢谢我,然后我再写信给她,就再没有回音了。好多年以后我跟我妈提起这件事,我妈说她大概还是没有摆脱山区孩子的命运,辍学了吧。
你看,知识我给她了,可她没要,所以她就没有。知识的汲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要想学,总会有办法学到。为什么农村落后?当然有政策的因素,但我觉得人的因素才是主要的。
“书读多了的人,什么都不肯做。然后游手好闲,专门吹牛,实际上一点事都做不好。”
我觉得这段话都不需要我来驳斥,所有读书的人都会拍案而起吧。不知道南怀瑾先生经历过什么苦难事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只举一些读书多而做大事的名人的例子:
张朝阳,搜狐网创始人,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博士后工作,1998年创立搜狐;
张亚勤,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现百度公司总裁,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秦致,前汽车之家总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获得爱荷华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和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3年带领汽车之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些都是男的啊。你一个女孩子家家,跟男人比什么?
那好,下面这些例子,请收好:
Dorothy Hodgkin,英国化学家,1932年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学士学位,后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撒切尔夫人是她的学生;
吴健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40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她证明的“宇称不守恒”直接导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Barbara McClintock,美国细胞遗传学家,192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Mae Jemison,美国工程师、物理学家、NASA宇航员,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和黑人研究双学士学位,1981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83-1985年加入Peace Corps在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进行医疗工作,1992年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我在查这些资料的时候,心中很敬佩也很感激,因为她们的努力让我明明白白地看到,只要想做就没什么做不到。是,我承认这样的人凤毛麟角。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人存在。或许我无法成为这样优秀的人,但她们是我追逐的目标。
“我们现在读书,教育没有宗旨。这个学生一提说教育的目标是考试,我说对了。”
这段话我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目前中国的教育,不就是把考试当作目标吗?我当然不是说美国就不考试,但美国把考试作为考察一个人能力的途径之一,而中国是把考试作为目的。其实我申研究生的时候, GRE的成绩和本科四年平均绩点并不算出众,但是为什么宾大还是这么看重我,硕士项目竟然给我一个国际学生5000美金奖学金?我自己猜想,是因为我本科做了很多心理咨询相关的事情,参与过很多志愿者活动、社团和研究。宾大看到我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一个完美的考试机器,他们通过我的应试成绩知道我是一个并不傻的人,又通过我的生活经历知道我是一个有能力在宾大这样的环境生活、并适合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所以,宾大青睐我,恰恰印证了这所美国藤校育人的目标不是考试。反观国内的考研制度...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毕竟也是道听途说,大家自己心里清楚便好。
其次,“学历高了还嫁不出去”。
依然摘录一段南怀瑾先生的论辩:“女孩子们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因为一定要嫁一个比自己学问好,比自己高一点的,实际上,学问好的不多啊!”
我就继续用上面的例子,Dorothy Hodgkin 27岁结婚,育有三个孩子;吴健雄30岁结婚,育有一子。吴健雄嫁的这个人可不得了,她的丈夫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也是物理学家,1932年和1934年在燕京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这两位博士的儿子袁伟成也是一位物理博士。
我还是那句话,凤毛麟角不等于不存在。只要这样的人存在,你就没理由说“学历高了嫁不出去”这种话。
我在查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了一篇文章(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7/25/socialnews-140361.html),在这里摘取其中一段:
“人们在择偶时往往遵循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中挑选配偶,这种门当户对式或般配的婚姻匹配,被称为同质婚。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同和相近文化程度的婚姻匹配比例显著提高。男高女低的异质婚配模式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女性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在比自己仅仅高一个层次的梯度中选择,也就是现在鸡汤文常说的你是谁,就会嫁给谁。”
如果我将来说起自己是硕士学历甚至博士学历,对方会被吓跑的话,那说明对方实在很差劲:一方面大男子主义作祟,见不得女人比男人强;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高学历而自卑,太小家子气。如果我遇到的是这么差劲的人,我为什么要嫁?我凭什么要嫁??我是独生女,在自己家是被当公主捧着的,到了别人家反倒要被嫌弃了,先问问我爸妈同意吗!而我现在坚持读书,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渣男绝缘体”,这是为了我一生的幸福着想,难道不好吗?难道不对吗?
总的来说,南怀瑾先生虽然是国学大家,但他的话不可尽听。看他人生经历,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拿到肄业证书,不难明白他为什么觉得读书没用。因为他读不好啊,所以他觉得没用,这不就是老话常说的“酸葡萄心理”吗?
读书少的人,要么像先生这样幸运,先与袁焕仙成为忘年交并追随虚云老和尚,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后又遇胡适先生读他所作《楞严大义今释》而为世人所熟知;要么像俞敏洪那样拼命,创业初期为了贴英语学校小广告而爬遍了燕京大学附近所有的电线杆;要么吃父母,工作父母管,房子父母管,婚姻父母管,有了孩子连孩子都可以父母管。
我不像南怀瑾先生那么幸运可以时时遇上伯乐,也不像俞敏洪那么能拼命能吃苦,更不想让父母管我一辈子,所以我要读书,我必须选择读书。虽然目前读书还要继续花父母的钱,但很快我就可以经济独立了,很快我就可以挣钱养父母了,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找到非常好的工作,遇见优秀并懂我珍惜我的人,并把自己将来的孩子培养成为像我们一样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我在查资料过程中还看到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你只看到我二十年的巨额投资,但我看到了我未来五十年的巨额收益。你说,我现在还在花钱读书,真的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