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上海开车,谈谈对上海路上的四个小变化。
其一,闵行中春路由南往北到沁春路口要掉头,以往允许掉头的时候也是对方车辆可以直行的时候,这样掉头很危险。过了一段时间我开车路过,发现有专门的左转弯兼掉头的红绿灯,对面没有车辆过来,可以放心行驶。
其二,上海有一段时间主要道路时间实行了公交车专用道,本意是提倡公交优先,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实际情况是在早晚高峰的时候本来不充足的道路资源更加拥挤,因为这个时候社会车辆不允许上公交车道,这一点被司机们一直诟病,更可气的是有些道路公交车通行很少,白白了浪费道路资源,司机们堵在一侧,眼睁睁地看着旁边空空如也的道路不好上,愤懑之情可想而知,于是有些司机铤而走险开车上公交车道,往往就被警察逮个正着。然而就在前几天,我发现经常行驶的金海路很长的一段道路原来黄色的标线改成白色的普通车辆可通行的线条了。这使得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既不影响公交通行,道路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其三,中环浦东往浦西方向在上中路隧道出口,原来进左侧隧道口以后出隧道是不能马上变道到右侧的,因为是实线;这样导致早高峰的时候左侧很拥堵,右侧很畅通,司机不好变道。最近,这种情况也改变了,原来的实线改为虚线,可以变道了。
其四,浦东张杨路五莲路口,原来过张杨路的红绿灯时间短,需要小跑才能通过,这次过马路的时候,很从容,不需要小跑,到对面才开始倒计时数秒。
我讲这些主要还是表扬上海交通管理部门能够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使得整个交通更加合理、高效和畅通。上海城市太大,每天使用各种交通出行的人太多了,如果有一些环节出现不合理或者错误就会影响很多人的出行效率。反之,如果进行不断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这笔帐还是算得过来的。
城市管理很不容易,出台的法规、条例初衷是好的,而往往是事与愿违,取得了不好的效果,这和前提调研、观察不深入有关;但是出现了不合理的规定,进行及时调整、纠错,这一点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学习。这说明政府相关部门在观察、反思、改进,他们会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大家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这让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感到很温暖,觉得有人在关心你的生活,给你提供各种帮助和便利。这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城市的软实力。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张新的关于城市排名的榜单,重新对特大城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进行了排序,有的城市“进步”了,有的城市“退步”了,我不知道这张榜单是基于哪些因素进行的排队,至少着眼点更多是经济发展指标,也就是GDP,而城市发展的人文因素、城市的包容性、城市的温度不知有没有被纳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到现在,一个城市建设摩天大楼没有问题,建设地铁没有问题,甚至建设海底隧道都没有问题,我们是全世界最牛的基建狂魔,这是我们几十年发展的成绩,这个成绩足以傲视群雄。而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怎么样,还得看这个城市的软实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作家雪漠经常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广东是典型的服务型政府,它不去粗暴干涉经营主体,而是像润物细无声一样服务好各类企业。反之,有些地方以招商引资为名忽悠企业家投资,允诺给予优惠的税收,特别的支持,一旦你进去投资以后,就变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资本最后只能无奈撤出,再也没人愿意去投资,而那个地方也很难发展起来了。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什么中央将长三角发展提高到更高的战略,其实长三角已经发展得不错了,中国该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更多,比如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为什么现在不提了?这些现象还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