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刚入行的写作者向一位高深的作者询问写作经验,三言两语说不清,资深作家推荐他去看我之前做的相关分享课程。在其中,资深作家花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技巧和方法。
谁知,他一听课程时长就着急了:1个小时?太长时间了,我不需要课程,就想了解点干货!
资深作家提醒他:这个课程就是实用的干货经验总结。
他答:干货几句话就该能讲完了,哪里还需要一个小时!
后来,资深作家了解到,他不止找资深作家,也找了其他很多有资深的作家询问同一个问题。结果可想而知,谁也给不了他想要的几句话干货。
写作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想要做出点成绩,都要经过大量持续的积累、深耕与学习。你越着急,目标就会离你越远。
这世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厉害的人,一直很努力,却都不着急。
2纽约时报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走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甚至银行劫匪,去了解这些人背后有没有普遍的成功规律。
最后他发现,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一天8小时一周5天的话,你就需要花上快5年的时间。
英国神经学家莱维提也从科学角度认证了这一理论,他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上万小时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所以,再有天赋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也都需要长期持续的反复练习,才能让一项技艺完美掌握。
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世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厉害的人,一直很努力,但却不着急。
3我们往往很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状态,但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需要时间。
认识一位朋友,智商高,学习能力强,从小到大都是学霸。他和我分享过自己上大一时的一段心路历程。
那时候刚入学,激情万丈,想学习和尝试的东西特别多。他学乐器、学画画、玩体育,恨不得能学的东西都掌握下来。
但很快,他的挫折感就来了。因为他样样都想学,分给每一样的时间就相对有限,每一样都学不精。在高中时总是拔尖的他,如今无法成为团队里的佼佼者,深刻体会到了失落与焦虑。
好在后来他及时纠正,开始专攻乐器一项,持续练习,到了大三,他已经成为学校乐队里的核心成员。
活得太着急的人,总是会急功近利,不仅达不到目标,还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中。其实,想要真正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消化、沉淀和练习。没有枯燥的练习,一次次的试错、取舍,就没有后来的厚积薄发。
不着急,才能从容不迫,才能不计较眼前得失。将注意力真正着眼于过程中,自会水到渠成。
植物在漫长的吸收土壤养分后才得以开花结果的;人也是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去认真学习,认真思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自己变得更丰富,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