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文轩读书会WENXUAN,文责自负。

如果把唐宋诗人在我心里的位置排个顺序,苏东坡一定是独占鳌头,再李白、王维、杜甫……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中说林语堂先生在谈及苏东坡时过于夸大一个“乐”字,反而遮盖了一个“苦”字,但余秋雨仍旧没有否认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

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到苏东坡,天才少年的春风得意,初入官场肃清寰宇的雄心壮志,王弗去世十周年不思量自难忘的百转柔肠,得罪权臣乌台诗案三次被贬起起伏伏的坎坷仕途~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最让人喜欢的就是苏东坡在被贬谪后还能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第一次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称自己为东坡居士,过起了“风吹日炙面如墨”的耕读生活。也是在这里,他教会当地人做东坡肘子这道名菜。半夜与友人酣醉归家,敲门门童不应,依江而坐,听潮水潺潺,悲凉之意涌上心头,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嗟叹,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会如此悲伤。

第二次党派之争,章惇夺权,苏东坡站错队遭记恨,被贬惠州,岭南遍地瘴疠之气,他仍旧有谈笑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引进插秧机,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插秧的效率。

第三次又被宿敌章惇贬至儋州,打破历史上被贬谪最远的记录,苏东坡转型“探险家”,北宋的三亚并非现在的旅游打卡圣地,海南岛上居住着未开化的野人、獦獠,但耳顺之年的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放弃好好生活,教当地人写字,给当地人看病,而且发现了我们一直在吃的生蚝……这只是苏东坡精彩人生的一点点缩影。

苏东坡大抵是有浩然之气的,孟子讲“持其志,无暴其气。”苏东坡不流于形式,只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百姓、热爱生活,始终如一。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人在弥留前说的话往往是他一生修为的境界。“著力即差”,这是苏东坡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他对佛老的理解也许是高于维琳方丈的,“凡人畏果,菩萨畏因”,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面对死亡,他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自信必能升入自由、自主的精神“天国”。他对生命意义的透辟理解,对人类自身终极关怀的深刻领悟,消融了濒死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庆历新政”时期,宋仁宗扶持后起之秀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革新派人物把持朝政,苏轼从小在这种时代新风的耳濡目染下慢慢长大。

相传苏轼是文曲星转世。父亲苏洵大抵资质平平,考试接连落第。但是苏轼和弟弟苏辙并未受其影响,一考即中。宋仁宗读完苏轼兄弟的文章,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苏轼、苏辙的仕途可谓起跑即巅峰,好不春风得意。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26岁,被授予凤翔府签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级别。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踏上征途。兄弟俩感情很好,苏辙送苏轼从开封一直到郑州。20多年来,这是苏轼和苏辙第一次离别。望着弟弟离开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苏轼怅然若失,写下“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的千古名句。苏轼在凤翔办公期间认识了自己一生的政治宿敌—章惇。

1065年,在凤翔任职三年期满,宋英宗久闻苏轼大名,想破格召入翰林院,委以重任,做皇帝的机要秘书。宰相都是从这一职位上擢升的。但是遭到宰相韩琦的反对,他认为苏轼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将来一定会得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年纪轻、资历浅,骤然提升,不能令人心服,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英宗在位很短,只有四年,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

同年,爱妻王弗病逝,10年后,苏轼被贬密州,梦见夫人,依然悲不自胜,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寄托哀思。

宋朝比以往几个统一王朝更注重中央集权。宋太祖、宋太宗对晚唐五代的藩镇之祸亲身体验,非常警惕。建国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军队交由文臣统率,又立“更戍法”,士兵经常轮换驻防,辗转奔赴,致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些举措,虽然成功地杜绝了武人拥兵自重、跋扈割据的局面,却又造成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薄弱的严重弊端。

在政权集中方面,则以“分化事权”“互相牵制”为主要手段,导致尾大不掉,官僚集团冗余臃肿,无能低效。

在财权集中方面,规定地方财赋绝大多数上交中央,这刺激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挥霍享乐。相较于明朝,宋朝的官俸极高。欧阳修的老师晏殊题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印证了这种局面。

而且北宋时期,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活动频繁。为了换得暂时的和平,宋朝每年向辽、夏输纳大量“岁币”,这项巨大的支出无疑使本已沉重的财政负担雪上加霜。仁宗发起“庆历新政”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因保守派的反对以失败告终。

宋神宗上位后积极变法,力图强兵,摆脱处处掣肘的局面。但以富弼、司马光为首的大臣力谏以求待国力恢复后再用兵。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不得不说,王安石很有政治手段,这个人很善于在政治上包装自己,他从21岁到46岁的25年时间里面,拒绝了无数次升迁的机会,而且在地方上干得很好。所以,当王安石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人都期望看到的传奇人物。

王安石主张制定一整套新法,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司马光则主张在基本维持成法的前提下,节俭用度,减省冗费,拯救国家财政危机。王安石重在变法理财,富国强兵;司马光重在惩治时弊,安定民心。可以说,王安石施行的是最早的国家资本主义。在一次又一次面对面的交锋中,王安石显然是变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则成了反变法派的代表。苏轼站到了反变法派的阵营里,力谏神宗,但收效甚微。王安石与苏轼心生嫌隙,为以后苏轼的被贬埋下祸根。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尽管才气横溢,但是这和治国变法没什么必然联系。

苏轼初入政坛,胸无城府,总会在不相干的人面前掏肝吐肺地发表不合时宜的见解,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见解,苏轼说这叫“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新法,让神宗皇帝很不高兴。一些支持变法的大臣排除异己,以莫须有的罪名诋毁苏轼。苏轼深感人心险恶,意欲避而远之,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杭州纪委书记),时年34岁。好友文同大抵是了解苏轼的,赠诗道“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让苏轼谨言慎行。

苏轼在西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描写雨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晴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解决了杭州人民吃水困难的问题。引入推广新式农具——龙骨车,解决了人力运输的问题。

在杭州,苏轼依旧针砭时弊,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种种弊端发起抨击“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但是不可否认,对于王安石变法,年轻时期的苏轼认识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带有一些个人意气。在复杂的社会政治领域,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但是他本着对下层民众深切的同情,本着独立不倚的立朝大节,从实际出发,敏锐地发现问题,指出新法实行中的弊端,希望“有补于国”,这样的良心、勇气和节操,确实难能可贵。

1074年,苏轼奉命前往密州赴任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当时密州连年旱灾,老百姓易子相食,落草为寇。苏轼主动站出来为民请命,抵御旱灾,重修常山庙。打猎时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借以抒发政治抱负。中秋节为怀念弟弟子由,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仕宦生涯本是萍踪浪迹,漂浮难定,向来如此。熙宁九年(1076)苏轼时年40岁,赴任徐州。在徐州,苏轼又投入到治水的工作中,为了纪念苏轼治水有功,当地修建了黄楼,取“黄为土,土可以治水”之意。这座建筑一直保存至今。三年来,他与徐州人民一起斗洪水、筑长堤、建黄楼、抗春旱,在这片土地上洒下汗水,烙下足迹,也留下了欢歌!离开徐州时,老百姓遮道拦马,追送数十里。这时候苏东坡的文名大盛,大量的人投书做他的门人,比如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都是他门下的学生。

元丰二年(1079),苏轼受命移任湖州知州。一场严重的政治打击悄然而至。元丰政局与熙宁年间已经大不相同,当年在朝中如火如荼论战的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核心人物,如今都已不在其位。朝局焕然一新,御史中丞李定、“三旨”相公王珪(李清照的外祖父)、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都意欲在苏轼的词上做文章,搞垮苏轼,毕竟苏轼是当世文豪,又有仁宗“宰相之才”的肯定、神宗的提携。他们认为苏轼未来一定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地位。苏轼抵达湖州任所,即循惯例进谢上表。要想在文人的文章中曲解出点反对言论是很容易的。苏轼被押解到汴京,史称乌台诗案。

宋神宗大抵是爱苏轼的,板子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当然也少不了太皇太后的从中斡旋,苏轼的女人缘很好,特别是每一任太后,这大抵和他的才气有关。最终,苏轼贬官黄州。出狱之后,立即挥墨作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嘴强王者总是丝毫不顾及风险。

元丰三年(1080)苏轼抵达黄州,时年44岁。过上普通农民的生活“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处处是陷阱,处处是捉摸不透的险恶存在,大难之后,他几乎不知道该怎样待人和处世,才可以使自己免遭无端的陷害。初到黄州的那些日子,他整天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昏昏觉还卧,辗转无由足。强起出门去,孤梦犹可续。”

夜里,苏轼一人走到远离定惠院的长江之畔。伫立江边,静听潮声四起,悲上心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不久后苏轼满血复活,在黄州过起了悠闲的农家日子,这大抵和他当时研究的老庄佛道之学有关,曾国藩被贬之时,也是在老庄之学中寻求解脱之法。因耕作之处在黄州东门,故为自己取名东坡居士,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苏轼才被称作苏东坡。苏东坡在此发明了东坡羹、东坡肉,而且苏轼联合当地富商巨贾成立了育儿会,收养被丢弃的儿童。

雪堂落成后,苏轼一天中大半时间都留在东坡,白天在田间耕耘劳作,晚上在雪堂读书著述。当然饮酒必不可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流露出苏轼心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深苦闷。

也是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肆虐的风雨扑面而来时,不妨不打伞,慢着走,缓着行,又有何不可呢?当风雨骤去,斜照相迎时,也不会欢喜忘形,暗自庆幸,心无波澜。阴晴晦明,进退得失,皆不足道,完全超越于物外,履险如夷,宠辱不惊。当然还有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在此期间产出。

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启用苏东坡、司马光等人,史称“元祐更化”。苏东坡时年49岁,就任礼部郎中,不到一年光景,苏轼连升数级,奉诏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是“将相之储”,再上一步便是副宰相。元祐二年八月,苏轼又兼任了经筵侍读,成为帝王之师。

高太后对司马光言听计从,一切朝政皆有赖他的筹划。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全盘否定,过于极端,这让苏轼极为愤慨,“司马牛”的绰号由此而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苏东坡思想的转变。就在苏东坡怀着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当廷力争,不惜跟交情甚笃的司马光闹翻时,朝中却不乏竭尽全力媚上邀宠之徒,开封府知府蔡京是最为突出的一个。蔡京积极落实司马光的政策,获得司马光的宠幸,为自己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后来,苏东坡和理学大家程颐的过节成了元祐党争的导火索,苏东坡在党争的旋涡中进退维谷。在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获得朝廷许可后调离中央,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第二次到杭州赴任,苏东坡为当地百姓解决水患、兴修水利,留下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修建了我国第一所面向民众的官办医院安乐坊。可以说没有唐朝的白居易,没有宋朝的苏东坡,就没有今天杭州西湖的规模。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吸取唐末政治混乱的教训,总结了一整套“祖宗家法”,其中之一便是对相权的限制。因此,宋王朝常常有意地在朝臣中培植对立派系,使之互相攻讦,便于皇帝控制,避免大权旁落,重复杨国忠、李林甫专权误国的历史。高太后想利用苏轼兄弟起到权力制衡的作用。苏辙老成持重,不容易被政敌抓住把柄,苏东坡则一次又一次被拉进党争的泥潭之中,就做官而言,苏东坡比不上苏辙。所以他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在中央任职。元祐七年(1092),哲宗皇帝18岁,亲自执政。时年苏辙升任门下侍郎(副宰相),苏东坡被召还京,时年56岁,任职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苏东坡57岁时,对他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接连去世,老婆王闰之(王弗的堂妹)和高太后,后侍妾朝云一直陪伴苏东坡左右。高太后临终前任命苏东坡在定州掌管军务,后来和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的萧太后便是率辽军在此长驱直入。

高太后去世后,苏东坡意识到自己站错了队,章惇、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这批重回朝堂的变法派大臣,完全抛弃了王安石新法的革新精神和具体政策,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尽情发泄他们多年来被排挤在外、投闲置散的怨愤。于是,罢黜、贬谪的诏令一道接着一道,短短一两月间,便将当时在朝任职的高级官员三十多人全部贬到岭南等边远地区,这是苏东坡第二次被贬。“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便是此间所作,也正是苏东坡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引起了章惇的不满。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惩罚者,被惩罚者在收到你的惩罚后仍然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你生不生气?于是下令再贬。

据说当时章惇通过玩文字游戏的方式来决定元祐臣僚被贬哪里:苏轼字子瞻,贬儋州,因为儋与瞻偏旁相同;苏辙字子由,贬雷州,因为雷字下有田字。兄弟俩在雷州见了人生最后一面。苏东坡被贬儋州(今海南岛),时年62岁,转型探险家,变成有史以来被贬最远的官员,苏东坡临走时写好遗书,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苏东坡总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从容不迫。在儋州,苏东坡发现了生蚝的吃法,教会当地土人写字作画,给大家义诊看病。

元符三年(1100),哲宗崩逝,弟弟宋徽宗赵佶继位。神宗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形势向着有利于元祐臣僚的方向发展,皇太后大赦天下,元祐诸臣纷纷内移,苏东坡时年65岁。苏轼前往中央赴职,赶至常州便一病不起,享年66岁。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 ,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 ,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千百年来,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欣羡他在事功世界中刚直不阿的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他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39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91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9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3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1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34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5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02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90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21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7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8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