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的过程,有时候真的很有意思,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追求,却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另一个方向的认识,是可喜呢,还是可叹呢?
学书的过程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找到这一路的历代优秀作品去发展,一个是逆着自己来,往相反方向发展,补全自己,都是可取的方法。然而无论哪条路都不容易。我个人选择了补全这条路,很艰辛,也得到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书法的追求目标,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技法性的形式美感,一个是表达心性或者说状态。当然这两者是相统一的,无法割裂开来,但是在作品的呈现上,却会分出两种方向,以韵致取胜和以情感或者说状态取胜,基本历来所有的作品都在这两个方向之中。现代的构成学说对此的解释为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追求,虽言语不同,但实质无二。
虽然道理是如此,但在技法呈现上,却很难深刻的做到“诗可言志”。
近来看了一些现代人的作品,可以说“难见其人”,一是基本功不足,二是自我面貌不足,更谈不上探索了,可以说于书法毫无意义,书法成了一种生存手段了,这种状况,类似于我国的商业片电影的情形,借鉴别人成熟题材,讲一个别人没说的故事,该说这是借鉴呢,还是抄袭呢?人各有志罢了。
早些时候,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一句话,很是深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也是我对自己做书法的要求“无愧于心”。“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只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是对的。”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