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各种活动分享的个人简介里,都会带上一句这样的话——“不务正业”的、每天干着体育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活的数学老师。2016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从一名语文老师转科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这一教就是七年,其中前几年相对顺利,学生基础好,成绩也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接到2023届毕业班的时候,我确实未曾想过这会是我教的最后一届数学学科。有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不愿给他们太大应试压力的原因,对学生比较“宠”,加上这一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最终小升初考试成绩比较糟糕,没有达到学校的预期。我也从带学生上体育是“不务正业”,到现在体育成了我的正业。
初闻此消息,我心中难免有一丝失落,但这份情绪很快便烟消云散。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转变,更是一次心灵的解放。作为体育老师,我可以更加自由地与孩子们相处,不必再为成绩而纠结。更重要的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写作、听课,甚至尝试成为一名儿童研究者。
然而,面对一年级的“小猴子”们,我深感挑战。与四年级以上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都截然不同。尤其是两个班级中都有随班就读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更为自我中心,难以管理。尽管如此,我仍然努力尝试与他们建立联系,通过游戏和玩乐来教授他们基本的体育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注意力、倾听能力和运动细胞各不相同。因此,我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他们的需求。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需要我反复示范和讲解;有时候,我需要一对一地与他们沟通,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我也意识到,玩乐本身就是一种体育。它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因此,我更加珍视与孩子们共度的每一刻时光,努力让他们在体育课上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最近,我购买了许多关于儿童的书籍,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回顾我的教育生涯,从语文到数学再到体育的跨界探索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和个性,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成长环境。
我的整个教育生涯,带低年级是极少的,特别是带一年级,印象中好像只带过一年一年级,但那是在村小,一个班只有十多个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这个一年级的孩子,两个班都有二十七八个,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就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而且每个班都有三个是随班就读(不够年龄上一年级的,没有一年级的学籍,但是跟着一年级的孩子一起学一样的东西),很明显随班就读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更自我中心一点,对于老师给出的指令比较难接受,有时完全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
上个学期因为没有运动场,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带他们玩游戏,这个学期运动场弄好了,想要正儿八经的教他们一点什么,但是依然很难开展。经常的情况是这样的——排队上来运动场,有几个孩子却躲起来了,哪怕你看到他了,你叫他了,你过去找他了,他也不理会,甚至看到你来了,他就赶紧跑开了。所以体育课时常是要找人的,毕竟,首先得保证他们在自己的视野之内。
有个孩子在读幼儿园时候就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孩子,可能是家庭环境原因,父母都不是健康正常的,家庭教育几乎是没有的,所以上了幼儿,也是不听从管教的。
与同学相处亦是如此,其实他是非常喜欢与同学一起玩的,但是他认为的玩可能与大多数孩子认为的玩不一样,所以常常惹得同学不舒服,甚至还因为下手过重,把同学弄哭了。
上个学期,好几次体育课学生完成基本训练——跑步、跳绳后,我都会把他拉过来,蹲下来,慢慢跟他说,是不是根喜欢跟同学玩呀,那你应该轻一点,太重了会弄疼人家的,人家不舒服了就不跟你玩了。每次说了之后,他都能跟同学好好地玩一阵子,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老毛病又犯,又得重新跟他捋一遍,慢慢地,他更能控制自己了。
有一次体育课,把孩子们带上运动场,排好队,发现本科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溜走了,我沿着操场四周看了看,他正在角落朝着我做鬼脸呢。好吧,人在就好,先不管他,我带着其他同学先跑两圈步,再让他们跳一百次跳绳,对一些有困难的孩子进行单独的指导,完成后才回过头来处理本科同学,我趁他不注意,一把把他抓住,带他到操场中间,抓住他的衣服说,接下来的时间你不能去玩了,因为你没有来排队。他试图挣脱,我紧紧抓住他,大概过了十分钟,我蹲下来跟他说,想去玩吗,那下次要先跟大家一起过来排队。我拿起哨子说,哨子一响,你就要过来排队。他点点头,我让他把我说的再复述一遍,再次问他,知道我的哨声一响要干嘛了吗?他说知道了,我这才放他去玩。
快下课了,我吹起哨子,果然,本科同学很快就跑过来排好队。
适当惩罚,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罚,并指导孩子如何才能避免被惩罚,这才是惩罚的目的。
对于体育课,我还是无知的,但是我可以认认真真地带他们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也是无知的,所以有时候虽然他们乱哄哄的,但是我依旧不敢生气,这或许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有时候他们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有时候他们也会做出令我眼前一亮的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样子,因为无知,所以我愿意守护着。
教中高年级与教一年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对我来说或许就是更能感受到他们的各不相同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孩子很有兴趣,但是有的孩子完全是没有兴趣。怎么办?只能试着不断变换语调、表情、声音……倾听能力不尽相同,你讲话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很认真地听你说,也有的虽然看似在做自己的事,其实也一边在听,把你讲得一字不落地听进去了,也有的管你讲得天花乱坠,他们依旧自玩自的。怎么办?有时候需要反复,有时候又需要一对一面对面地再说一次。运动细胞不尽相同,这真的是有天赋的,有的孩子只看你做一遍,你都不用说,他就可以模仿了;还有的孩子,看你做一遍,再给他讲一遍,差不多也会了;还有的是你怎么教,怎么重复,他还是只会一点点。怎么办?不断地重复。更重要的是不断地鼓励,鼓励每一次的一点点的进步。
还有一个孩子,姑且叫他小明吧。每次跳绳都不参加,有一次,他还是不愿意去跳,我走过去,说:大家都跳完了,你怎么还不跳呀?他嘴上说着不去,但是眼里却明显含着泪,我问他:是有什么困难吗?需要老师的帮助吗?他难过地说:我不会跳。我说:那简单呀,来来,试一试,老师教你。
我让他跳一下,原来他跟很多的小孩子初学跳绳一样,是同手同脚的。我先让他徒手跳,把摇绳和跳分开,等他掌握好节奏了,再让他拿上绳子,开始还是找不到摇绳和跳的时间点,我带着他慢慢练习,不一会,他跳成功了第一个,我赞叹:哇,你做到了。他开始兴奋起来,努力地练习,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他差不多都能跳成功。我说:你看,我就说你能学会的,对吧,我们跳十下就结束好吗?他慢慢地一下一下地跳,我帮他数数,跳完十下,我说:好了,去玩吧。没想到他居然说还要跳十下。
其实学习也是如此,那些完成不了作业的,学习不好的,只是遇到困难了,只是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不是我们的责骂,如果我们愿意慢下来帮助他们,谁不愿意成长呢?
当然,有些孩子会进步缓慢,但是看到他们每次认真的样子,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点点进步,不由得感叹,这就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以改善的态度面对孩子的不足,并帮助孩子去挑战自己,孩子的不足就不会让孩子丧失信心,反而可能会激发孩子应对困难的坚持力。我想,教育就是这样——慢一点,再慢一点。
童年就是如此奇妙,这许多的不同,我所知甚少,甚至几乎是无知的,所以我宁愿慢一点,乱一点。
我倒是觉得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自以为可知,然后用自以为的方式不断地伤害孩子,而不自知。玩乐也是一种体育,不一定非得非常严格地学习什么体育技能,有些技能慢慢地随着孩子的长大,是能够习得的,但是孩子的心灵、身体被损伤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每一年,都会有几个年龄不到的孩子读一年级,俗称“旁听生”,在以前来说,是不需要参加考试的。于学校而言,由于人头不计入统计之中,费用不用上交,学校多了一笔收入;于家长而言,对比读幼儿园,可以省一大半的钱。但是却没人为孩子考虑——提早让孩子进入小学,真的好吗?
一年级多了很多的学业需要完成,而幼儿园的书面作业是很少的;一年级的课程大多是在教室坐着的,而幼儿园会有更多的玩耍的时间;一年级上课的时间一节课是40分钟的,而幼儿园一节课是25分钟,最长的是30分钟;一年级的老师更多的是会考虑对一个班的管控,而幼儿园的老师相对来说管理会比较宽松……所以,过早进入小学,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在体育课上,也能明显看出那几个“旁听生”与其他的孩子的不同,首先是接收老师的指令会比较慢,通常都要叫好几次,甚至叫了也不听,最常发生在排队的时候,那几个孩子总是你一边叫他们过来排队,他们一边跑;其次,是自控力明显不如其他正常年龄上学的孩子,总会比较难安静下来;还有就是运动能力也明显不如其他孩子,无论是跑步、跳跃,总是没那么协调。
在一些老师和家长眼里,还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似乎注定来到学校是被边沿化的一类,他们进入小学一两个星期,就被订上“后进生”的标签。这里所谓的“后进生”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业上有困难的;一类是“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可怕的不是将他们列入“后进生”行列,这些孩子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理解,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慢慢跟上来了。
可怕的是以其他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把他们的“后进”归根于上课不认真、偷懒、贪玩、不听话……
学校的第一节是大课间,我也被编入一年级大课间的配班老师,很长的一段时间,大课间都在室内进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迟到的孩子,满脸的愁容,沮丧地走进教室。有时候也会碰巧看到老师检查作业,有几个孩子经常被老师批评,大概都是家庭作业没有完成的,批评的关键大概就是“懒”。很少看到有老师会温和地询问发生什么事了?遇到什么困难了?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
如此这来,这些孩子的学习必定是越来越没有信心,因为学校对他们来说是充满恐惧的。
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被责骂是时常有的事,甚至是罚站。但是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不听话”的依旧“不听话”,很少有老师去思考怎么了?怎么办?用更专业的知识去找到这些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原因。
有些“不听话”确确实实不是孩子故意的,他们的大脑总会比行为慢半拍,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答应你了,不再犯了,一转眼又犯了。
一个好的学校,必定能够善待这样的“后进生”,一个好老师,必定能够看见这样的“后进生”。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经历了从语文到数学,再到体育的跨界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尊重、理解和支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
作为体育老师,我时常被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所感染,他们的笑声、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努力,都成为了我每天工作的动力。尽管面对一年级的“小猴子”们,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明白教育的意义所在。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我意识到他们正处于形成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需要一个安全、支持和鼓励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探索、犯错并从中学习。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尽情玩耍,他们奔跑的身影、他们欢快的笑声,都让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学会了耐心、同理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发现并培养这些独特的火花,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道路。
体育老师视觉下的孩子,是活泼的、是可爱的、是充满希望的。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去呵护他们、去陪伴他们、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体育的世界里感受快乐、感受成长。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和呵护。
教育不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合作以及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创新。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爱和希望中茁壮成长,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