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厚江老师的课堂实录《猫》发现几个新的生长点。
郑振铎的《猫》当年我是按照散文来教的。分析三只猫的不同,第三只猫是如何被冤屈而死,作者因为愧对这类灵魂,自此永不养猫。告诉人们,不要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不然会酿成大错。记得这是七年级的一篇文章,当时学的并不吃力,文字浅显易懂,理至易明。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给三只猫设计名片,审理芙蓉鸟被害一案。学生参与活动热情挺高,当时也是按照散文来教的,叙事散文。
这次黄老师是按照小说来教的。 黄老师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新解读:这就是生活和小说带给我们的启发,人们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的猫。而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大猫,也不是二猫,而是三猫、四猫、五猫、六猫。人们都喜欢白天鹅,而大多数人都是丑小鸭。这个解读有意思的是启发人们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思考怎么去做。
这样的解读是挑战教学参考用书的,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也并非易事。
黄老师主要抓了人物这个要素,设计了四个活动:
给三只猫起一个名字;对照一下自己是哪只猫;用某只猫的口吻跟主人说几句话;如果画插图,应该画那只猫。这几个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特别丰富。
在了解了三只猫的特点起名字还有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因果之后还研究了文中写了哪些人,谁最重要,得出“我”的作用:决定了三猫的命运。我内心难过,愧疚的感受是全文的线索。我的心态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其他人的作用呢?自己回去想想。生长点一。
生长点二。如果你就是可怜的三猫看着熟悉的院子,看着院子里的主人,你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描写一下三猫临死之前的心理活动。
文本研读,要努力想办法让学生读进去,这里黄老师设计了一个说读活动,很自然就把学生引了进去,不仅引了进去,而且让他们读出来。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就这样不着痕迹的得到了深度研读。
文本是常读常新的文本,也是常教常新的,在黄老师的课堂里,文本因其新内容而吸引师生研读,更不断激励着教师去主动发现和培育新的生长点。这样教师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发现文本中更有意味的地方,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源源不断的共生资源而显得更丰厚,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