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微信群一位老师的邀请,希望大家在群内分享《雨巷》的朗读,因知群内全是前辈,于是自告奋勇愿意效劳。
认识这位老师是在学习一门课程上,老师从一个点,发散到讲整个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在老师那里都是一个故事,都足够讲上至少一个课时,但整个历史都是串联相关的,所以更是徐徐道来,不曾停顿。那节课老师整个讲了三个小时,不曾停歇,水都未曾喝过一口,水平之高学识之渊博令人赞叹不已。课后追着老师问,老师才说,他是学经济的,但同时是世界历史硕士,唐诗宋词方面的本科好像是,听完就差把下巴掉到地上再捡回来了。
老师邀请入群,欣然加入。
老师邀请朗读,欣然效劳。
于是开始研究《雨巷》,戴望舒。
首先是这首诗的故事,然后要读得好听。
那么先从这首诗入手。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
丁香,是忧愁的象征。中国古代诗词中,早就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璟《浣溪沙》)
诗中,丁香一样的那姑娘,可能并不存在,在雨巷中独行的只是诗人而已,诗人期盼与女子的偶遇。
或者,那姑娘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的理想。对于理想的向往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前后相接,诗人消去了幻想,又重回到现实之中,姑娘变得像梦一样,无法实现,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本诗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其次是如何读得好听。
这首诗被评音节优美,给予很高评价。起始复见,首尾呼应,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也让朗读者的节奏放得慢一些(尤其是对于我这个说话语速非常快的人来说)。
那么怎样能读得好听呢,内心非常忐忑,因为自认作为一个女生,声音有点发粗。所以在短短几天之内需要训练声音,至少从读诗的情感表达和声音的表达,甚至音乐的配送,能让听着感到舒服,愿意与你一同走进这《雨巷》。
那么现在已经在度娘上搜了一些声音训练的方法,并听了一些朗读的音频,借鉴前辈经验,一定要读好这首《雨巷》!
#6932-娟子-纸上谈彬#橙子学院码字岛第2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