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真事,今天坐公交车下班,等车的时候 一位年轻妈妈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她跟她儿子的谈话,她儿子可能6 7岁的样子,他儿子一边喝一杯奶茶之类的东西,一边跟她说今天在学校被老师罚站了之类的话,七七八八的意思就是他儿子觉得老师只罚站自己,却没有管那个先跟他讲话的同学,觉得不公平什么的。
这时候公交车来了,他妈妈让他赶紧去把奶茶扔了上车,他很不情愿 但还是把奶茶扔垃圾桶了。上车不是很挤,但空位只有一个了,大家没有去做的意思,小男孩说:妈妈,你坐吧,你穿高跟鞋脚痛!当时我看到了这位妈妈脸上的欣慰。妈妈坐下了,拉着孩子:“知道妈妈为什么让你把没喝完的奶茶在上车之前扔了吗?男孩摇头,妈妈继续说:公交车走起来,摇摇晃晃 奶茶的吸管是不是会戳到你的牙齿或嘴巴?如果你没拿稳,掉地上 是不是会溅别人一身?公交车也因为这样弄脏了,这个地方就没办法站人,对不对?男孩有点脸红的点头。
他妈妈继续说:刚刚你说你和一个同学上课捣乱,老师只看到了你,或者都看到了,却只体罚了你一个人,你觉得特别不公平对吗?男孩重重的点头,似乎还有点情绪。这位妈妈说:“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应该受罚?还是只关注老师惩罚不公平,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确实错了?孩子沉默着。妈妈说: 不要觉得什么是不公平的,老师喜欢成绩优秀的同学,老板也喜欢成绩优秀的员工,妈妈犯错误会被扣工资,你犯错误也会被老师惩罚,所有人都一样的。你跟妈妈说的那位同学妈妈知道,他每次都排名前三吧?唯一的区别只在于: 这个社会更喜欢优秀的人,如果今天是你排名前三,那老师或许会忽视你的错误,容忍一次你的捣蛋。妈妈堵车迟到一次,会有罚单扣工资,和一起妈妈上班的叔叔,业绩比妈妈好很多,他迟到一次,老板会体谅他堵车了。
你也是一样,你和那个同学在成绩不一样,虽然是极小或一样的错误,老师当然更愿意袒护一下优秀的人。现在知道了吗?男孩似懂非懂的看着这位年轻漂亮的妈妈,妈妈继续说: 妈妈知道你想做那种优秀的人,享受优秀的人的特权,但优秀的人 首先敢承担自己造成的后果,明天上课先老师道歉,知道吗?男孩此刻已经不在有刚刚的不服气:“妈妈,我知道了,我一直敢做敢当的,错了会改的,我想用优秀的特权,妈妈你也想对不对?妈妈把儿子抱在腿上:“当然啦,所有的人都想有这样的特权,都在努力变优秀,我们两个别落下了,我们一起加油……
我公交车多做了一个站,这个妈妈没有教孩子如何公平公正,她是在教会孩子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这个社会不需要绝对刻板的公平。
讨论:
尽管这位妈妈用了这个方法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借此机会让孩子更优而努力。不由得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内心被妈妈种下了一个种子:孩子你一定要优秀。而我们就会思考,孩子是优秀才能逃脱惩罚,才会让人欣赏。这是老百姓的思维,如果是奥巴马的妈妈也象这位妈妈一样,估计不会出现这样一位黑人总统。
这也许会引发一些思考,到底是生存法则第一,还是做优秀的人第一的问题了。
1、这位妈妈让孩子把奶茶扔了上车,然后后面又说了许多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让孩子有点脸红。
2、妈妈说:那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应该受罚?还是只关注老师惩罚不公平,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是错。这个孩子如果不是6、7岁,是16、17岁。这样的话孩子在内心怎么想。如果这位妈妈跟孩子说:你一会上车,手上拿着奶茶,你一定要好好拿好哟。不然就会......,你觉得你可以拿得好吗?孩子自己做决定才是完美的。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孩子真的拿着奶茶出现了妈妈说的那种情况,承担结果的人会是孩子,还是妈妈呢?我会认为是妈妈,如果是妈妈的话,妈妈这样做、这样只是为了自己在考虑。如果这个孩子可以拿着奶茶坐公交车,没有形成妈妈说的那样的后果,算不算是孩子的能力的成长呢?第二个疑问,当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妈妈说的都是强调我做错了。还关注老师惩罚不公平,你这不是更加错吗?让孩子自己承认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妈妈可以说:老师就只惩罚你了,看来老师是真偏心,成绩好就不批评,成绩不好就惩罚,妈妈相信你肯定想跟那位同样一样不受惩罚的,对吧?如果孩子说:是呀,我就觉得老师不公平。妈妈可以继续说:如果你不再生气了的话,那你觉得你能做点什么,老师会觉得你是优秀的孩子?孩子会继续说要怎么做怎么做,那就落到行动上了。而是孩子自己说的。
然后妈妈最后说一句:你怎么能够想到这么多的方法的,妈妈认为你说的都是正确的,那么之前你的想法不太正确,你现在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方法了。那我们一起加油吧!
打破一个公式:你是优秀的孩子,所以你应该做XXXXX。这个公式很适应生存法则,公平或生存是孩子自己去探索的。